首页>检索页>当前

智能时代如何理解教师AI素养

发布时间:2025-11-25 作者:黄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以数字化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以数字化推动课程改革

  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AI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教育,促使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根本性的思考与改革。

  在此背景下,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应用AI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技术(如PPT、文字处理器)等工具,教师对其拥有控制权,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自适应性、生成性以及有时难以解释的“黑箱”特性,它更像一个“行动者”或“合作伙伴”。因此,教师AI素养不再仅仅是知道如何使用工具,而是必须掌握一套AI整合性的知识,包括如何以提示词用AI、如何批判性评估其输出、如何管理其与学生的互动、如何预见其潜在的错误或偏见等。

  可见,智能时代教师AI素养已不再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所能涵盖的意义,而是从“要素变革”到“形态重塑”的深刻跃迁,其中AI已远超工具属性,它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

  AI素养重塑“教什么”“怎么教”

  在深圳市南外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课中,任课教师利用AI修复孟德尔的模糊照片并使其开口说话……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AI技术呈现、转换学科教学内容,将静态、抽象的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动态、生动的教学内容。这正是智能时代教师AI素养的基础层级,即教师了解本学科领域中AI的前沿应用,并能选择和使用相关的AI工具来深化该学科内容的教学与学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掌握运用AI工具来设计、实施和评估教学活动与策略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高阶思维发展,这标志着教师AI素养跃升至“流程变革”与“形态重塑”。

  在这一层级,教师已经将AI作为教学方法中的重要一环。具体表现:一是重塑思维教学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探究知识,并在过程中开展辩证分析讨论。二是重塑实验教学法,即教师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思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其生动易懂。如面对豌豆杂交实验周期长、过程抽象的难题,教师使用AI编码了一个人机交互网页,学生得以“一键种植”观察其过程。这正是教师设计的新教学法——“学生亲历、AI推演”的新范式。三是重塑交互教学法,目前很多学校利用AI智能体开展教学,如项目式学习中,AI智能体在答辩环节扮演特定角色,与学生进行“深度讨论”。这是教师基于AI的“能动性”设计的新教学策略——将AI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行动者”,以推动人机协同开展深度学习。

  强化AI应用的科学评价与伦理反思

  智能时代教师AI素养,就技术应用还需强化科学的评价与深刻的伦理反思。在深圳外国语学校光明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将小组学习成果拍照上传后,由AI智能体依据教师预设的专业标准,给出量化评分与生成式反馈;化学课上,教师利用AI开展智能数据习题评价,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判断、讲解,并给予个性化的错题报告……AI既是教学法的创新,也成为教师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全新工具;而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AI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掌握系统性评价AI工具及其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

  此外,使用AI技术非常重要,但随着AI的发展,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会越来越低,更为重要的是对使用什么技术、该不该使用技术、怎么使用技术作出伦理审视和价值判断。所以,教师AI素养中需突出AI应用伦理素养,特别是伦理选择,确保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教学。如当前众多教师担心,使用AI可能冲击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这正是教师在“人本价值”与“技术风险”之间进行的权衡与反思。

  构建教师AI素养提升支持系统

  工作忙、事务多……很多一线教师反映,在教学中应用AI最大的阻碍是“忙”与“难”,面对现实困境,教师提升AI素养,不能靠教师“单打独斗”,需构建“政策—实践—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首先,要超越传统的培训模式,提供更多与AI协同共事的途径。如建立学校教研工作坊,通过打磨AI赋能教学的公开课,促进人机协同的生成式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只是“学用AI”,而应是“与AI共同学习”。在打磨公开课的人机互动过程中,教师习得提示词技能、高阶的教学设计思维等。

  其次,要超越刚性规划,拥抱“自发性的探索与创造”。真正的素养,源于内生的驱动而非外部的规划。教师最富创造力的应用,均源于解决自身教学“痛点”的内在需求:科技教育中解决“实验无法重现”的难题,语文习作课解决“论证流于表面”的痛点等等。因此,教师成长需要创造允许并鼓励“自选式、自发性”探索的生态。区域教育部门应从“课程提供者”转变为“生态营造者”,其核心任务是为教师探索应用AI提供空间和平台。如深圳市福田区在推进全域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二十五条”举措中,明确鼓励常态化开展教育人工智能工作坊、搭建“师生人工智能成果分享平台”,并发起“应用智能体挑战赛”等激励机制,形成研、用、赛一体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成长体系。

  从“信息技术能力”到“教师AI素养”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技术越是强大,教育的育人本质就越发重要。教师、教育管理者要将AI内化为自身专业能力的一部分,并且时刻关注AI应用中的伦理规范,如此,才能形成与智能共生的新文化生态,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5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