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

发布时间:2025-11-27 作者:石书臣 来源:中国教育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论

  价值感召力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但又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区别于胁迫、命令、利诱等影响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具有价值感召力,就在于其蕴含了能够感化人、召唤人的价值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任务。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要求。

  1 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价值感召力的深刻内涵

  价值感召力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但又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区别于胁迫、命令、利诱等影响力。所谓价值感召力,是指通过倡导和践行一定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认同和向往,并激励人们自愿追随和自觉参与的力量和能力。这种影响力超越了物质、功利层面和强制方式,是靠真理和友善的价值魅力感召人。

  价值感召力是通过倡导一定的价值理念来实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具有价值感召力,就在于其蕴含了能够感化人、召唤人的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体现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感召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智慧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的文化根脉,而且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于革命文化的价值理念感召力。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革命文化的价值理念是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以此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先进价值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的重要体现。

  体现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主导价值观,不仅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而且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性、高度的包容性、广泛的共识性,因而具有很强的价值感召力。

  2 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价值感召力的力量源泉

  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刻把握和阐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何具有强大价值感召力?其产生和存在有着内在的力量源泉。

  源于深厚的理论根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一坚实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进步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当代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价值诉求,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之所以能够立得住,正是因为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人类解放的前进方向,从而具备了真理的品格,能够征服人心、感召众人。

  源于精深的文化底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追求为今天的价值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历史根基。这种文化上的溯源和承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能够唤起中华民族的深层记忆和价值认同,让人感到更加可近、可亲、可信,所以更加具有价值感召力。

  源于坚定的人民立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守人民主体地位,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鲜明底色,使得人民群众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源于博大的人类情怀。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既蕴含着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又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这些理念引申到今天,就是“四大全球倡议”等价值主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刻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思想,不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类情怀一脉相承,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追求,对世界上向往和平的人们都具有很强的价值感召力。

  3 注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价值感召力的现实呈现

  价值感召力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通过具体实践来展现,呈现出多维度的现实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表现为以下方面。

  表现为一种文化的价值激励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的价值激励力主要体现在其作为精神力量,通过理想追求激发个体或群体的内在动力和行动意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想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激发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和时代使命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表现为一种文化的价值凝聚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对中华儿女具有内在的价值感召力。革命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价值感召力,激励人们英勇奋斗、勇往直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14亿多中国人民提供了价值同心圆和归属感,将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表现为一种文化的价值导向力。价值导向力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价值准绳的作用,帮助人们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从而作出正确选择,确定行动方向。同时,它发挥着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重要功能,深刻批判错误思潮,有力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

  表现为一种文化的价值感染力。文化的价值感染力是通过价值观的道德实践和榜样引领来实现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真善美是人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诸多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之中,其培育和践行,很容易在社会广泛产生情感共鸣,成为人们的内心向往,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表现为一种文化的价值吸引力。这一点主要是就国际视野而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的理念和形象,展示了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落实“四大全球倡议”等价值主张,为世界提供了不同于西方霸权的中国智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道义感召力,彰显了其内在的合理性、实践的成功性和对人类价值共识的包容性。

  4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价值感召力的强化路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从应然作用转变为实然发挥,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加之面对“两个大局”的新形势,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协同发力,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的强度、广度和持久度。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发挥价值感召力,要以感召对象对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为前提。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进大中小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一体化,不断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特别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服务人民导向。文化源于人民实践,文化属于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最牢固的根基,在于它能够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关切。再美好的价值观,如果只停留在口号上,最终也会失去所有感召力。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离开了物质的或精神的利益,就得不到民众的关注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强调“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聚焦民生福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才会有价值感召力。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价值观传播的方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感召力的强度、广度和持久度。创新传播方式,意味着要使传播的内容可感、可知、可亲。我们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真实、情感充沛的故事,因为故事比口号更能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被传播和记忆;改进和创新传播话语,扩大话语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亲和力、吸引力;利用新媒体技术、数智技术等,扩大传播覆盖面,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立场广为传扬。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制度建设是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健全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的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等学习活动,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激发人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认同的内生动力和践行自觉。同时,我们要把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感召力融入法治建设,强化刚性约束和制度保障,引导人们真正信服并自觉遵守。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7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