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和我的祖国

发布时间:2025-11-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扫描二维码看更多内容

█走山河

让宣讲成为掏心窝子的火种

童卡娜

  宣讲团把“信”字摆在前头,把备稿变成备心。在选拔宣讲员时,不挑能说会道的,专挑心里滚烫的。宣讲团成员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扎进车间摸产品,蹲在田埂数稻穗,住进村寨听变迁。当青年亲手摸过隆平试验田里的稻穗、亲耳听脱贫户算账掉过泪,稿子里的那句“我愿意”才有分量。教师退后一步,学生走进现场,把“先学后信”翻转成“先信后讲”,让宣讲成为掏心窝子的火种,让宣讲员先烧旺自己,再点亮别人。

  (作者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案例《小故事 大思政》主创者)

  张慧凌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301班学生

  宣讲是生动的“社会课堂”。起初我们注重文笔的优美、语音的标准,然而一次次试验告诉我们,理论宣讲要想深入人心,让人听得懂、愿意听更重要。于是,我们将道理变成生动的故事,用通俗风趣的语言感染听众。我那带着“湘”音的普通话,竟也能让人称赞“听着真亲切”。

  薛子煊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支教结束后,我把这些经历梳理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在听众的反馈中,我看到了一次次宣讲的价值。当有些同学告诉我,听了我的分享后,他们重新思考了“我能做什么”、对乡村教育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时,我意识到,我的支教经历通过讲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更广泛的意义。这让我更坚定了传播引发思考的真实故事的信念。

█ 微课堂

将爱国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

何书杰

  如何把爱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让学生在家国情怀的滋养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答案是,精心设计每一堂思政课,让爱国主义在师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地生发。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学生成长教育为抓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有效联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角色扮演和线上云游等情境创设,穿插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把时政热点案例连接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关注点等,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态度和爱国热忱。

  (作者系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课例《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智慧农业促军民融合》主创者)

  李晓培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课例注重使命担当,强调今日强军事业是对英烈精神的传承,强化青年以自己所学守护战后和平成果的责任感。同时,深度融合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智慧农业的战略价值,激励学生以科技强农助力强军事业。

  李丽然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热带农林学院

      作物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专业2022级学生

  青年当为穗,弯腰扎根,抬头望天。这堂课在我心中播下“双生苗”,一株叫专业自信,一株叫家国担当。我将用实际行动把种子播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增添一抹青春的绿色。

█赤子心

从土地里长出的创作

林锶儿

  如何让专业表达与乡土叙事达成平衡,同时让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说教?我带着团队在村小学的黑板上反复打磨,多次删改故事线,始终紧紧围绕豪英“寻找意义”的旅程,让她体会到做好身边小事、投身家乡建设的价值,而这份价值里,本就藏着对家园最朴素的热爱。

  对我来说,青年创作者的使命,从来不是用技巧展示能力,而在于以真诚打通心与心的距离,传递那些扎根土地的精神力量。这段创作让我明白,好的作品永远始于脚下的土地,饱含对人的关怀和对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的敬畏。

  (作者系东莞城市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3级2班学生,微视频《瑶光微澜》主创者)

  劳颖诗 东莞城市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2级2班学生

  当镜头对准蜿蜒的乡村道路时,我们未曾预料,这方乡土不仅是我们讲述故事的舞台,更成为了映照自身成长的明镜。作为微视频创作团队的成员,我们如主人公豪英一般,踏上了一场“寻找意义”的旅程,只不过我们手中的道具不是积分卡,而是沉甸甸的摄像机和一颗渴望理解乡土的心。

  曾子鸽 东莞城市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

  拍摄中,学生对“真”的坚持让我感动。有一次,小演员找不到感觉急哭了。大家没催她,都坐在田埂上陪着,有人说起自己迷茫时的感受,有人轻声讲起村里的新鲜事,直到孩子平复情绪。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教学生拍片子,不如说是陪他们一起走进这片土地,去感受这里的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守护。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7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