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刻理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内涵

发布时间:2025-11-27 作者:周洪宇 余江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论·教育篇·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和评价标准,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部署体现了新阶段新形势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深刻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立场和追求

  《建议》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民生领域教育部署段落的总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立场和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新论断。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引领教育部分的部署,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和评价标准,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则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教育工作的部署,反映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突出进展,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要进一步强调教育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进一步深化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解。

  2

  新时代赋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内涵

  《建议》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领教育事业发展的部署,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要求,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也彰显了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意义,赋予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内涵。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民至上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六个必须坚持”之首,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建议》将坚持人民至上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只有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政绩观、教育事业观,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将立德与树人统一起来,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议》强调:“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促进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效融合,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促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议》特别突出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树立科学教育观。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优质、公平、适合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转变,为人民提供优质、公平、适合的教育。《建议》多处政策部署反映了这一新特点,如强调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高等教育提质扩容等。《建议》还特别提出“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资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就读普通高中的需求。《建议》强调“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同样是针对人民群众所面临的紧迫性问题,提出的前瞻性、适应性举措。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普惠、可及、便捷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议》为推动教育的普惠、可及、便捷作出详细部署,“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等,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立场。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开放、协同、联动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教育新生态。《建议》强调:“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强化教师待遇保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是引进优质资源,更是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教育自信的战略选择。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师资保障,旨在夯实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则是对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塑,汇聚育人合力。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要将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评价全过程,推动教育形态变革。需要注意的是,开放的教育不仅指教育的对外开放,还强调教育内部系统的开放性,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形式。

  3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14亿多人民共同关心的事业。《建议》将民生部分的标题概括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将教育部分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来概括,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重视。

  《建议》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落实,也说明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矛盾的新判断,即“质”的提升和“质”的规模扩大成为人民对教育的核心需求。

  《建议》强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反映出未来五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下更大力气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用超常规的政策决心和举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议》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置于“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部分,反映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的需要,反映了教育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局面和新问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规划了“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尽管规划建议的时代特点在变,但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主线,即始终为人民服务的规划宗旨没有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要以“全体人民”为对象,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质量,更加注重是否取得了“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对于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五五”时期,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周洪宇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余江涛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7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