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持续推进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发布时间:2025-11-27 作者:黄加文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其作风建设直接决定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成效。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政治意识,着力增强高校作风建设自觉性。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高校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不断增强作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

  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始终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政治保证,以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育人坐标,旗帜鲜明讲政治。讲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讲党性。高校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师生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良作风保障正确办学方向。

  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高校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的根本体现。高校要始终围绕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作风建设,确保“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强化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作风要求,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的战略属性,决定了高校作风建设必须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战略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向纵深推进。为此,高校要坚持严以治校、严以治教、严以治学,把校风、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建设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用过硬作风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增强高校作风建设针对性。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作风建设,要重点关注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和廉政风险等领域,着力增强作风建设的针对性。

  找准意识形态领域“病灶”。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当前,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高校要聚焦阵地建设和管理、网络安全和风险防范化解等意识形态领域薄弱环节,区别对待外部斗争与内部矛盾、机制缺陷与管理漏洞等不同“病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监督、奖惩、追责等机制,以严实作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根除师德师风领域“顽疾”。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成效。高校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巡视巡察和督查检查的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规范言行,努力成为好老师、“大先生”。

  透视重点领域廉政“隐患”。高校要聚焦招生考试、人事招聘、奖励表彰、资产经营和科研经费使用等廉政风险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深挖廉政“隐患”,坚持风腐同查同治,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整治,全面增强党员干部教师的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纵深推进作风建设。

  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增强高校作风建设有效性。高校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遵循科学方法,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协同发力。

  筑牢思想防线。思想建设是作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高校要强化党性教育,持续加强理论武装、提升道德修养,保持作风纯正,抵御歪风邪气;结合师生认知特点,丰富学习教育途径,强化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引领作用,强化学理思辨,让师生从思想意识深处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系统思维筑牢正风肃纪思想防线;坚持以身边事警示教育身边人,总结梳理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教师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师生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把他律要求转化为自律追求,增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强化制度执行。制度建设是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建立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是强化作风建设的“经络”。高校要坚持系统思维和目标导向,制定完善意识形态、师德师风、纪律作风和其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构建系统管用的作风保障体系,强化党风校风、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制度规矩宣传教育,让党员干部、师生了解学校的制度体系,特别是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制度,要讲清楚说明白,明确界定各种不正之风和违纪违规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坚持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贯通制度建设与正风肃纪反腐,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不断增强制度执行实效,把更多制度性成果转化为作风建设效能。

  涵育校园文化。文化是作风建设的价值内核,具有潜移默化的“润心正行”和价值传导功能。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科研优势,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文化育人环境,引导党员干部教师廉洁治校、廉洁从教、廉洁育人、廉洁修身;用好数智技术和网络媒体等,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宣传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先进典型,传递榜样力量;加强校本研究和文化建设,突出校史文化特色,深挖校训精神内涵,并融入师德师风教育、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各环节,以文立心、以文化人,为作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和持久动力。

  (作者系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7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