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数智技术重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2025-11-27 作者:刘丽娜 潘庆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教学形态的革新效应日益凸显。课堂教学始终是高校育人主阵地,其核心价值在于师生面对面的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这种组织形式具有不可替代性。智能时代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应当随着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逐渐得到系统性重构。

  高校课堂教学的坚守与变革

  坚守育人根本。无论技术如何更新迭代,教育的本质仍是生命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仍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课堂教学要始终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变革教学形态。教学形态体现为教学要素间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当前,高校教学主要有线下、混合、线上三种形态,前两者作为高校课堂的主要教学形态,其内在结构“人与知识的关系”正经历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融入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设计、师生角色、知识传播方式、教学策略、反馈与评价等。对于线下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中介,主要在课前和课后环节,支持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对于混合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体可成为新的教学主体,深度参与和赋能课堂教学,使“人机协同”逐渐向“人智协同”转变,推动个性化教学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师生的“慢思考”,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还要摆脱对它的过度依赖。

  数智赋能高校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近年来,学生评教的权利在高校章程和具体规章制度的支持下得到了充分体现。大部分高校使用网上评教系统,选取固定时间段让学生进行评价、留下评语。为防止集中评价对数据真实有效性的影响,高校可将评教时间段适当延长。学校还可使用评教系统中的“教师自评”模块,督促教师在学期末对照指标对自己的授课逐一评价,此反思过程也是教师总结优点、查找不足的过程。专家作为同行,多次到课堂进行现场听课,可以及时反馈建议,帮助教师进步,还可将评价信息录入学校评估系统,以便教学评估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和教学行为追踪。

  数据处理智能化。对于客观评教数据,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够呈现有效评价结果。对于学生评语或留言,需要过滤“非法字符”,才能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重要信息和隐藏的教学规律。因此,评教需要深度融合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比如,利用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关联规则等,科学设置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帕累托分布检测教学评价中的欺骗行为,提高评价数据的真实性;通过文本挖掘技术构建中文评教文本多维度分类模型,识别教学改进的高频诉求和跨维度隐性关联,形成数据驱动的教改方案。

  评价要素精准化。学生评教、教师自评、专家评价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认知偏差、主观性、滞后性,不能完整还原教学全貌。借助人工智能监测平台,可以实现对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数据采集,实现对教师教学的精准画像。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发或使用了“课堂教学AI评测系统”,作为传统教学评价的有效补充。此类系统整合多种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多维度指标量化评估,实现多角度教学视频回放,实时分析教学语言、行动轨迹、情绪、师生互动等教师教学行为,并采用雷达图、折线图等进行可视化展示。这种更精准的过程呈现和智能分析,为教师课后教学改进和管理者决策提供了支持。

  数智赋能高校课堂学习评价

  重视过程考核。高校课堂大多属于“一对多”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名学生,个性化评价较难实现。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高校逐步完善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很多高校将过程性考核占比提高至50%。“课堂实时反馈+线上动态追踪”双轨并行,过程考核呈现“动态化、精准化、个性化”等特点。教师更多借助“雨课堂”、“云班课”、“学习通”或其他智慧教学平台,通过主题报告、单元测试、分组讨论、作业上传等方式,获得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数据。以上平台运用区块链时间戳,数据不可篡改,保障了过程性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教师可督促有“预警”提示的学生加强学习,可优化教学设计以支持课堂中的高阶学习。部分学校在评教系统中增加“教师评学”模块,由教师对授课班级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探索增值评价。增值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式,通过追踪“大学生不同时间点的学业成绩、能力变化或学习体验”,考查学生学业成就的“增值”,与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方式形成互补。对于课堂学习的增值评价,可通过多维度指标设计,结合AI技术与教育统计方法,实现学期或学年末的学习自评和智能分析,系统生成个性化学习诊断报告,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为学校提供课程和教学优化的数据支撑。

  智能时代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构,需不断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达成新的平衡,既数智赋能,又不失教育本真,使评价成为师生协同增值路上的“北斗”。

  (刘丽娜系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潘庆先系烟台大学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主任。本文系2024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AI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Z2024371]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7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