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在一天又一天中,上了一节又一节数学课。这一年,我继续在探索“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道路上风雨兼程。我的收获,不仅仅是每天的课堂实践与记录,更有思想与认识上的变化与提升。
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要有感觉。面对“新知”,如果学生之前对此一无所知,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防御性的反应”。而如果所学内容让学生有所知晓,学习的要求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那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会充满信心。教学中,我不仅尊重、接纳、利用学生的感觉,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觉。比如,在认识长度单位“米”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制作一根1米长的绳子。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1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带着各自对“米”的感觉展开新课程的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多了一些感觉,那么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多了一些欣喜与轻松,多了一些自悟与惊奇。学生的感觉,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无论对与错,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认识水平与学习起点。对学生的感觉,教师多一些关注,意味着教学中教师目中有人,尊重学生的已知已有;意味着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规律,组织学生学习;意味着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经验基础之上;意味着教学更多地让学生在已有的起点上继续自主前行。
我发现,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上合作交流、共享共进的过程。合作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当下的课堂,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合作,但对合作之前的独立思考是否有所忽略?比如,当教师提问后,期待学生能立即举手回答问题。但教师是否想过,当学生面对问题能立即举手回答,是否说明问题对学生的挑战性不够。面对问题,学生是需要思考的,而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应当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应追问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否对学生有适度的挑战性?课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是否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快思,还需要慢想。倘若课堂中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教师是否可以将课内的思考延展到课外,让学生更充分、自主地思考,还学生真正的学习机会。
我认识到,课堂的真实,不仅是对教师说的,也是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而言,上真实的课,意味着课堂上能否安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有这样一个较为经典的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数学课上了一大半,教师问全班学生:对于今天的内容,大家有什么问题?全班异口同声:没有!教师接着娓娓道来:真的没有?学生回答:真的,没有。教师接着语气变化了,表情也变化了:真的没有!这时,全班学生转而改口说:有!为什么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呢?其实,学生已经学会了看老师的脸色、听老师的语气、揣摩老师的想法。缘何如此?在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的与教师所预设的一样时,教师表面镇定,内心狂喜不已,接下来会狠狠表扬刚刚发言的学生。而教师的表扬,往往又刺激了学生进一步去揣摩。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关联的。
在课堂实践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发现,正是这些细微的发现,一点点改变着习以为常的课堂实践,让“学为中心”真正落地。或许,这些都是教学细节。然而,细节问题传达的未必是细微的思考。其关键是,如何从一粒沙中看到世界。我们看世界的视角,也许正反映了自己心中的世界。每一处细节,都是一种思想。细节重建,让思想照亮课堂,推动课堂的变革。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03日第5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