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一定要与生活相结合,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讲“文化”之理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要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解决社会的争论问题】

中小学生要建立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8-01-03 作者:楼宇烈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今天,我们要把培养师德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重“师德”“师承”,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地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恢复和增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让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从小就建立起文化自信,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我们一定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核心精髓。现在,教育缺乏这样的内容,比如,每个接受教育的孩子都知道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但很难看到每个人其实也是群体中的一员。所以,当我们教育孩子时,首先要让他们拥有“群体的生命观”,即每个人并不单单是因为自然界或者上帝造出来的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着内在血缘联系、有着文化传承的一代代人群中的人。

因此,我们要从文化的视角,看到每个人最大的责任和意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怎么去爱国、怎么去爱家、怎么去爱我们的文化。前段时间,我在一个论坛中着重提出,两岸同胞要从“亲情文化”产生认同。我一直看重“亲情文化”,这是中国人的生命观: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是群体的生命,每个生命之间有着内在的血缘联系。所以,人常常思考的是怎么样尽自己的责任义务问题。“自然亲爱为孝”,孝不仅包括子女对父母的孝道,而且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孝顺、孝敬和慈爱是连在一起的,这是生命观的体现。正因为有这样的生命观,中国人才有亲情的观念。这个亲情狭义指家庭子女,广义可扩大到同胞,再可扩大延伸到天地所生、万物一体。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我们在把阴阳变化之理应用于生活时,也要对易理灵活运用,不能死搬硬套。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始终强调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所以我们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相连在一起,形成互通关系。人与人互通,人与生存环境互动,人性也在不断变动中对宇宙形成影响。反之,如果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给抛弃掉了,只是单纯地强调每个个体的卓越性,甚至忽略了外在的环境,那是不行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许多明智、正确的科学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这也是我国的文化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在对历史了解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然后再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现代文化。只有把这些做好了,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能够在中小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教师,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学生,让学生不仅增长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让学生具备文化主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让我们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一定要与生活相结合,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讲“文化”之理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要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解决社会的争论问题。我们讲道德,最终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调节好物与欲的关系,调节好人的欲望、需求满足与社会的安定和谐关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问题等。学校要鼓励教师身体力行地开展文化工作,让学生对文化产生亲近感;让学生养成自立、自信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就能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和行为能力。唯有如此,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才有自信,对自己的学习才有自信,对自己的工作才有自信,对我国的整体文化才有自信,对国家、民族才有自信。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03日第13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