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淡化模式重寻目标

发布时间:2018-07-18 作者:于海宁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生活中,大多数房间门都是向里开,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舒服”的模式,我们习惯于遵循它,但有时向里开的门反而会造成不便。这说明,一旦陷入模式的泥沼,也可能制造障碍。

由此反思我的教学,初期是在复制师傅的课堂模式,导致我的课堂看起来不走样,但也不太走心。

一节课的“心”是什么?是教学目标。课堂的心我有吗?对于我来说,是有的。但对学生而言,这颗心却是模糊的、苍白的。

如何让这颗心丰满、鲜活起来?我尝试从课程标准出发,把概括、浓缩的教学目标转化成细致、容易理解的学习目标。这是第一次尝试,让我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更深刻,但我仍旧迷茫,因为这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对学习目标的解读还依赖本来就不多的经验。于是我想,关于分析学习目标,我们能否找到一些工具或方法?学习目标应该有哪些要素?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教师介绍,表述学习目标时应该从学生学的行为主体出发,以外显的行为表现和可衡量的行为程度指示学习目标的达成,同时要为学习目标的实现提供行为条件支撑。这样列出的学习目标才是相对完整、更具可行性的。于是,我发现之前把功夫用在了斟酌学生行为表现上,对于应该为学生提供帮助的行为条件和衡量目标是否达到标准的行为程度表述不足。

经过反思,我开始了第二次尝试,从一组目标扩展到一节课的目标,更加细致,努力让学生也能看得懂。

为了帮助教师分析学习目标,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两本书,一本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一本是马扎诺的《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两本书里有许多学习目标分类的方法和工具,我借助布鲁姆目标分类,利用表格把目标按照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进行分解,从而对目标进行归类定位。按照这样的方法,我把一节课的7个目标逐一定位在表格上,发现大多数目标都不是低维度的记忆,而是更高认知维度的理解运用和分析。基于目标的这种分类属性,我尝试用问题呈现目标,体现学生对目标的深层认知。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可以应用于课堂的不同模块,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问题提示和工具,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达成目标。

经过一段探索,我尝试梳理出转化学习目标的思路:从课程标准出发,一步步转化、细化形成学习目标,运用工具去分类、定位、分析目标,将目标投射成合适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使学习目标更清晰、适切、可操作,也让学生有了更明确的学习方向,知道自己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从而实现理性学习、真实学习。

(本版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18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