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传华韵 故事绘中国 秉承“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愿景,“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已走到第四个年头,持续助力青少年以故事为桥,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魏丽莎:从世界走向南沙的“引才大使” 魏丽莎(Elizaveta Vede),俄罗斯青年,南沙引才大使。2022年毕业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Ural Federal University)语言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在俄罗斯乌拉尔国立法律大学(Ural State Law University...
褚晓文:在更大的舞台上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褚晓文,广州南沙高端领军人才,1999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2003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2003年到2021年,在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职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现任香...
朱奕璇:在南沙,既得自在也遇繁华 朱奕璇,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原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际部负责人/总裁助理。本科就读于法国昂热大学法语语言及文学专业、波城大学应用数学和人文社科专业;硕士...
苏权科:“实践教授”的海洋梦 苏权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广州南沙高端领军人才。1987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桥梁与隧道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第十三届全国政...
爱国是人才工作的基石 作为长期在香港、澳门工作的澳门专才发展学会创会会长,简浩贤博士长期从事人才政策、人才研究、专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在推动南沙与港澳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本刊记者就如何更好地推动粤港澳人才协同...
期待更多维度更深层次促进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 近年来,南沙通过推出一系列措施,不仅为香港人才和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也为他们在南沙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全面的保障,使南沙成为香港人才和企业进入大湾区的重要选择之一。南沙对于香港人才和企业的吸引力...
中国大学生代表在肯尼亚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共话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文)当地时间5月26日至31日,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驻华代表处组织燕京理工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等国内10所高校的大学生代表,赴肯尼亚参加青...
庄珏:连接更广袤的世界 庄珏,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秘书长。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应用统计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后工作后,曾任伦敦大学学院首席研究副教授,进行妇科癌症相关研究。曾编辑出版《IFF中国报告》《IFF...
协三地人才之力共建湾区创新高地 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区域的枢纽节点,这使其具备了区域合作与交流的地缘优势。《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后,南沙成为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使博士生具备...
我来自埃塞俄比亚,有幸在中国拥有了第二个家。2006年7月,在埃塞俄比亚吉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我希望找到一份大学研究生助教的工作,但这并非易事。幸运的是,在经过三次尝试之后,...
我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毕业后来到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工作、生活。父母来探望我期间,突然想起著名作家海明威就出生在芝加哥,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如今,他的故居已经...
从中文到新闻再到体育,从国际体育新闻从业者到留学生再到体育教师,胡孝乾的赛道不断跳转。现在,他前行在体育国际交流的赛道上,向世界发出属于中国体育人的声音。 论文通过答辩...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正逐步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不断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教育国...
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来华留学研究...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彭湃作为中国共产党农民运动的先驱,在党的百余年光辉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27年4月,汉口长江书店将《湖南...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青年交流对于缓解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至关重要。以中美两国为例,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中国与美国之间的青年交流尤为关键。前不久,习近平主席...
面对“乌卡时代”的到来,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已经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如何打破传播“瓶颈”成为中国体育塑造国家形象破壁出圈的下一个关键。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新的历史节点上的一个重要科学论断,为许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方...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