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传华韵 故事绘中国 秉承“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愿景,“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已走到第四个年头,持续助力青少年以故事为桥,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魏丽莎:从世界走向南沙的“引才大使” 魏丽莎(Elizaveta Vede),俄罗斯青年,南沙引才大使。2022年毕业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Ural Federal University)语言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在俄罗斯乌拉尔国立法律大学(Ural State Law University...
褚晓文:在更大的舞台上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褚晓文,广州南沙高端领军人才,1999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2003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2003年到2021年,在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职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现任香...
朱奕璇:在南沙,既得自在也遇繁华 朱奕璇,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原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际部负责人/总裁助理。本科就读于法国昂热大学法语语言及文学专业、波城大学应用数学和人文社科专业;硕士...
苏权科:“实践教授”的海洋梦 苏权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广州南沙高端领军人才。1987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桥梁与隧道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第十三届全国政...
爱国是人才工作的基石 作为长期在香港、澳门工作的澳门专才发展学会创会会长,简浩贤博士长期从事人才政策、人才研究、专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在推动南沙与港澳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本刊记者就如何更好地推动粤港澳人才协同...
期待更多维度更深层次促进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 近年来,南沙通过推出一系列措施,不仅为香港人才和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也为他们在南沙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全面的保障,使南沙成为香港人才和企业进入大湾区的重要选择之一。南沙对于香港人才和企业的吸引力...
中国大学生代表在肯尼亚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共话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文)当地时间5月26日至31日,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驻华代表处组织燕京理工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等国内10所高校的大学生代表,赴肯尼亚参加青...
庄珏:连接更广袤的世界 庄珏,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秘书长。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应用统计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后工作后,曾任伦敦大学学院首席研究副教授,进行妇科癌症相关研究。曾编辑出版《IFF中国报告》《IFF...
协三地人才之力共建湾区创新高地 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区域的枢纽节点,这使其具备了区域合作与交流的地缘优势。《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后,南沙成为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教育对外开放全方位推进,教育“朋友圈”持续扩大,全球范围内中文热持续“升温”,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目的地国。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长,来华留学...
一直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培养拔尖创新国际化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外来移民及其文化基础之上的国家,可以说美国历史就是各种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互鉴的历史。这种文明交流和互鉴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族裔和文化主体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
2023年夏天,我顺利通过了硕士毕业答辩,为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6年的油画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 从2022年冬天开始,我在导师别西科夫的指导下创作毕业油画,绘制多幅前期小稿,经过...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并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
近年来,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迅猛,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人物简介 林剑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北京医科大学临床技能与研究博士学位。1998年出国...
在北京中关村大街,中关村科学城的中心地带,矗立着理工科技大厦,北京理工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北理工留创园”)就位于这座大厦内。北理工留创园是2003年7月由北京理工大学...
近年来,各国学习中文的需求持续旺盛,中文以其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有力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中文,不仅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也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