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学校劳动教育三策

参与劳动实践并不是要通过劳动生产出多少产品,而在于确立劳动价值观

发布时间:2018-12-07 作者:张熙 来源:民族教育杂志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其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已经把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到了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地规定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至高中学生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但是,现实中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和落实。有人把劳动视为惩罚,因此出现了学生迟到罚做值日的现象;有人认为劳动是“娱乐”的一部分,作用是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因此出现了复习中安排半天“综合实践活动”的现象;还有人把劳动理解为学习一种技能,因此出现了急于教会学生剪纸、木工等技能的现象。其实,上述现象的出现都源于对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存在认识偏差,从而使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得不到落实。再加上课时难以保证、教师多为兼职授课,严重影响了劳动课程所应当承担的任务,进一步导致了劳动教育的边缘化。

在我看来,要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是教育的职责。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需要劳动的支撑。在多种形式的劳动中,学生的能力会获得提升、理智会得到培养,美好生活才会得到创造。一般来说,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可以细分为劳动技术、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若干具体形式,但是实际上可以粗略划分为两个大类:一是以技能学习和训练为目标的,二是以劳动价值观念形成为目标的,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对于学生发展来讲,参与劳动实践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要通过劳动生产出多少产品,而在于确立劳动价值观,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劳动创造人本身、珍惜劳动果实、按劳分配等观念。这是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

二是统筹协调,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课程方案中将劳动教育进一步完善和规划,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并加强学科渗透。结合实际情况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探索开展校内劳动,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家务劳动。

三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将劳动教育落在实处。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力量,广大教师不仅要提升认识,进一步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而且要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进一步提高自身实施课程的能力;更要在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推进劳动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张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咨询、学校管理和发展研究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