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回鹘:回旋轻捷如鹘

发布时间:2018-12-07 作者:欧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摘 要:高昌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约40公里处,是西域最大的古城遗址。九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骼汗国衰亡,西迁的一支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1209年,回鹘高昌国臣服蒙古,并于十三世纪中叶以后遭到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蒙古游牧贵族多次进犯。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回纥为首的九姓回纥部落联盟,而回纥内部也由九个氏族组成,故有回纥外九部和内九族之说。然而, “维吾尔族是回鹘后裔”这一说法并没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回鹘是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段,即公元9世纪,回鹘迁到新疆后,融合当地的其他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现在,西部裕固语中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回鹘语的特征,东部则较多保留古蒙古语的特征。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约40公里处,是西域最大的古城遗址。九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骼汗国衰亡,西迁的一支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1209年,回鹘高昌国臣服蒙古,并于十三世纪中叶以后遭到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蒙古游牧贵族多次进犯。战争持续达40年之久,高昌终于在战乱中被毁。

公元8世纪,蒙古草原上活跃着一个重要的民族,他们曾两度帮助唐王朝平定叛乱,也和其他称雄漠北草原的民族一样,光辉闪耀一时。当时,这个民族被唐王朝称为“回纥”,后来又改为“回鹘”。

族源追溯

据文献记载,回纥是5世纪活动在北方的铁勒部族的一部,铁勒也称敕勒或高车。南北朝时“北方以为铁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隋称为“铁勒”。

“回纥”之称见于唐代,但其作为一个部族则始见于北魏,当时被称为“袁纥”。《魏书·太祖纪》载,登国五年(公元390年),太祖“袭高车袁纥部,大破之”。回纥是汉文译名,史籍中有多种音似字异的写法。北朝时称“袁纥”“乌护”或“乌纥”,隋称“韦纥”,唐称“回纥”。

根据近代发现的突厥文碑,一般认为,“回纥”的意思是“联合”。现存甘肃武威博物馆的《高昌王世勋碑》讲述了回纥对本民族起源的传说:一天晚上,在秃忽剌河(土拉河)和薛灵哥河(今蒙古国色楞格河)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棵树,树上长着一树瘿,类似妇女怀身孕一样,还经常发光。九个月又十天后,瘿破裂,从里面出来五个婴儿,其中最小的称“兀单卜古可罕”,长大后成为回纥人的首领。五个婴儿实际应该是五个部落首领,并从中选出一个作为部落联盟首长。

回鹘汗国

汗国初兴。公元6世纪末,作为铁勒部落联盟中两大部族之一,回纥居住在娑陵水(今蒙古国色楞格河)一带,首领为健俟斤,有强兵5万,人口10 万,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健俟斤死后,部众推举其儿子菩萨为首领,史称菩萨“劲勇,有胆气,善筹策,每对敌临阵,必身先士卒,以少制众”。当时,回纥对外有英勇善战、有谋略的菩萨进行征战,对内则有菩萨之母乌罗浑主持内部事务、处理各种纠纷。史书说乌罗浑“主知争讼之事,平反严明,部内齐肃”。在母子二人的经营下,回纥开始强大起来。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菩萨率领回纥骑兵大败东突厥军,脱离突厥,菩萨称“活颉得发”,在独乐水(今蒙古国土拉河)一带建立牙帐。公元629年,回纥向唐朝纳贡,与薛延陀成为这时期唐朝北方最强盛的部族。

菩萨死后,吐迷度成为回纥首领。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回纥联合唐军灭薛延陀国,吐迷度自称可汗,并遣使入贡唐朝。唐以回纥为瀚海府,拜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武则天时期,后突厥重新强大,尽取铁勒故地,回纥不得不南迁至甘凉地区。

兴盛与衰亡。公元741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趁后突厥内乱,联合其他部落和唐军出击后突厥,占有突厥故地,建立牙帐。其地大概在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脉)和嗢昆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之间,控制范围西达金山(今阿尔泰山),东接室韦,南跨大漠。公元744年,骨力裴罗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唐朝封他为奉义王、怀仁可汗。此后,回纥每年都向唐朝遣使纳贡。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回纥为首的九姓回纥部落联盟,而回纥内部也由九个氏族组成,故有回纥外九部和内九族之说。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上表唐朝,请求改回纥为“回鹘”,取“迴旋轻捷如鹘”之意。

8世纪末以后,回鹘内部纷乱不断。公元839年,回鹘宰相掘罗勿引沙陀兵攻击彰信可汗,可汗兵败自杀,国人又立馺特勤为可汗。此时,回鹘境内已连年遭遇天灾,疫病流行,牲畜大量死亡。公元840年,回鹘大将句录莫贺联合黠戛斯,以10万骑兵进攻回鹘,杀死可汗。征战中,回鹘各部向西、向南等方向逃散,回鹘汗国解体。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不同,回纥与中原的唐王朝关系一直不错。自唐初以来,回纥都接受唐朝册封,并出兵帮助唐朝灭突厥、征高丽、抗吐蕃。唐朝还开辟了一条从漠北到中原的参天至尊道,为来往的使臣和官员提供方便。

安史之乱中,骨力裴罗派儿子叶护率4000名骑兵帮助唐朝收复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唐朝封叶护为忠义王。此后,洛阳重陷叛军手中,回纥再次出兵助唐将之收回,为唐朝平定叛乱立下大功。此后,回纥与唐的关系更为密切。

回纥因助唐朝平乱,与唐王室世代联姻。公元756年,回纥可汗认可敦妹为女儿,并将其嫁给唐敦煌王李承寀。唐朝封可敦妹为毗伽公主,又封为王妃,回纥则封李承寀为叶护。公元758年,唐肃宗将最小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纥葛勒可汗。这是中国和亲史上中原皇帝第一次将亲生女儿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公元788年,唐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嫁骨咄录毗伽可汗。公元821年,唐穆宗又将妹妹太和公主嫁给回鹘崇德可汗。回鹘解体后,太和公主被迎归长安。由于与唐和亲,回纥一直称“世以中国为舅”,与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后来,回鹘在中亚建立喀喇汗王朝,仍自称“桃花石汗”(中国天子之汗)。

回纥与中原王朝的良好关系还表现在许多回纥人在唐朝担任重要官职,为唐王朝建功立业。回纥外九族之一契苾部的契苾何力,在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和他的母亲一起归降唐朝,官至左卫大将军,封凉国公,他的子孙也一直在唐朝任职。仆固部的仆固怀恩参与讨伐平定安史之乱,官至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浑部酋长浑释之官至宁朔郡王,他的儿子则官至检校司徒兼中书令、节度使、行营副元帅。

民风民俗

生活习俗。回鹘是游牧民族,畜牧业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他们“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牧养的动物主要是马和羊,因此饮食以肉类和奶酪为主,史载“肉饭酪浆”。

后来,回鹘受汉族中原地区影响,食品中也出现了米、麦等。这些米、麦有些来自中原,有些则是回鹘自己种植。据《铁尔痕碑》记载,回鹘也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八(条河流)之间,那里有我的牲畜和耕地”。回纥早期没有酒,喝的是酪浆,即马奶,但也有酒味,喝多了也会醉。进入中原的回纥人则经常喝酒。茶传入回纥后,也很受回纥人的喜爱,在与唐互市中,经常用马来和唐交换茶叶,史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回鹘居住方式最初也是毡帐,后来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固定的建筑,《磨延啜碑》里说“我让粟特人和中国人在色楞格建造了富贵城”。唐朝公主嫁到回纥,所居地为可敦城,宋辽史籍载“河董城,本回鹘可敦城,语讹为河董城”。

回鹘人非常擅长骑射,故史载称他们“善骑射”。首领菩萨便“嗜猎射”“,常以战阵射猎为务”。

图腾崇拜。回纥人最初的图腾崇拜是狼。《乌古斯可汗传说》讲述了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乌古斯可汗征战出发前向战士宣告“让苍狼作为我们的战斗口号”,征战时真的得到一只苍狼指引。“乌古斯可汗起营上路了,只见队伍前头,走着一只苍毛苍鬃的大公狼。”乌古斯的子孙由此以飞鸟为图腾,他的几个儿子又分别以白鹰、鹫、隼、青鹰、猎兔之鹰为图腾。合骨咄禄可汗改“回纥”为“回鹘”“,义取迴旋轻捷如鹘也”,便是以飞鸟为图腾的一种反映。

后裔何在

汗国灭亡后回鹘的去向。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回鹘汗国灭亡后,除有一部分部众投降黠戛斯后仍在原地游牧,其余各个部落四处流散。流散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南下,二是西迁。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勒勤乌介为可汗,南来归汉”。十三部南下后,来到错子山,乌介自立为可汗。南下过程中,乌介从黠戛斯手里夺得太和公主,向唐请求册命。唐朝一边册立乌介为可汗,准许他居住在大同川(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一带,一边派使招抚回纥各部。乌介可汗后因向唐借兵遭拒转而进攻唐边郡,为唐军所破,乌介被其宰相所杀,余部依附于室韦,后被室韦七姓瓜分——“室韦分回鹘余众为七分,七姓室韦各占一分”。

南下的另一部分回鹘以王子嗢没斯等人为首,归降唐朝。归降部众组成归义军,嗢没斯被封为怀化郡王,任归义军使。唐朝帮助这部分回纥部众建筑房屋,并为他们提供粮食。这部分回鹘部众少部分随军征战,大部分则被安置于中原各地。史载回纥“相次降于幽州,诏配诸道”,有部分还安排到了江淮地区,最终融入汉族。

西迁的十五部以庞特勤为首,“有回鹘相馺职者,拥外甥庞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

投吐蕃的一支经过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来到被吐蕃控制的河西走廊(今甘肃境内),和原居住此地的回鹘人汇合。后来,沙州的张义潮夺得河湟地区,回鹘依附于张义潮。10世纪初,河西的回鹘人建立了以甘州为中心的河西回鹘政权,后为辽所灭。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辖现在的新疆库车县。史载,另一支回纥部众到达安西后,庞特勤“居焉耆城称叶护,余众保金沙岭(天山博格达山或阿尔泰山),余众二十万”。公元857年,唐朝派使者前往,册封庞特勤为怀建可汗。公元866年,回纥首领仆固俊击败吐蕃,取得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轮台(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建立以高昌为中心的西州政权,即“西州回鹘”。《宋史》里所称的“高昌国”,就是西州回鹘。蒙古兴起后,西州回鹘于1209年投降蒙古。

古回鹘后裔今何在。有历史学家认为,回鹘后裔主要有两支。一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自称“Uyghur”的音译。《回纥毗伽可汗碑》载,回纥也是“Uyghur”。由此,可推断两者的渊源关系。西州回鹘投降蒙古后,元明时期被称为畏兀、畏兀儿、畏吾、委兀、委吾、辉和儿,等等,都是回鹘的音译,属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写法。然而,“维吾尔族是回鹘后裔”这一说法并没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回鹘是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段,即公元9世纪,回鹘迁到新疆后,融合当地的其他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现在,关于维吾尔族源与回鹘的关系,仍然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二是裕固族。回鹘是甘肃裕固族的两大族源中的一支,另一支则是蒙古族。公元11世纪初,河西甘州回鹘汗国被西夏所灭,甘州回鹘各部分流散。史载,回鹘汗室氏族“药罗葛”“夜落纥”率部逃到沙州(今敦煌)以南、柴达木盆地以北一带游牧。《宋史·于阗传》曾记载,宋神宗年间,于阗使者说“去国四年,道涂居其半,历黄头回纥、清唐”。这里的“黄头回纥”指的便是上述回鹘部众。《金史·太宗纪》又称其为“沙州回鹘”。公元1226年,蒙古大将速不台攻下撒里畏吾特勤赤悯等部。“撒里”是突厥语地名,即汉文史料中的古沙州。蒙古将突厥语地名“撒里”和民族称呼“畏吾”连在一起便组成了“撒里畏吾”。元朝,撒里畏吾归服,属于甘肃行省。元朝中叶,宗王出伯长期镇守撒里畏吾地区,出伯所统领的蒙古部族与撒里畏吾人长期共居一地,彼此互相融合,开始形成新的民族特征。明朝时,这个民族被称为“撒里畏兀儿”,清时则称为“锡喇伟古尔”。现在,西部裕固语中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回鹘语的特征,东部则较多保留古蒙古语的特征。

(作者 欧燕 系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