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超越梦想,从陈旧庙宇走出来的现代学习型示范校

发布时间:2019-09-30 作者:焦继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image.png

50年建校初期的学校大门

image.png
现在学校东晓市校区大门

开篇的话:

湛湛苍穹,悠悠天坛,我校庄严矗立其边;

巍巍祈年,幽幽玉兰,现代典雅书香校园。

……

这校歌声中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园是多么的美丽,听者无不发出由衷地赞叹。

可有谁能想到,10多年前就被评为“首批北京市学习型学校创建先进单位”,眼下正在“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道路上砥砺奋进的这所学校,69年前竟诞生于北京南城的一座破旧庙宇。

北京市第一所公立中学: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黄垣一周,树头屯屯,方殿猗猗,圜丘苍苍。”这是北京古籍文献中最早对南药王庙的记述文字。

“十方青年喜欲狂,一片金光照‘药王’。”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建校60周年时,1957年高中毕业生王长立赋诗怀念母校,诗中的“药王”指的就是11中诞生之地——南药王庙。

诗文中的南药王庙美不胜收,在69年前的现实生活中却并不显得这么的美丽。

(一)破庙里办起的公立中学

南药王庙接壤北京市解放前著名的龙须沟,地势低洼又无下水道,逢雨季积水、无法排泄,因此终年泥泞潮湿。当时,庙内杂草丛生,三座大殿内的泥质佛像有的已经损毁,到处布满蜘蛛网。一下大雨,泥塑像原有的彩绘颜色流得庙门口满大街都是。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所在地是当时城市贫民聚居的崇文区,她为何成为了北京市的第一所公立中学?这所市立中学为何又选址在一座杂草丛生破旧庙宇兴办的呢?

原来,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北京崇南(外城东部)地区中学教育学校设置匮乏。只有一所杨为桢创办于1928年的北平立达中学,校址在崇文门外大石桥。有初中教学班3个,学生117人,教师6人,是当时崇南地区仅有的一所私立中学。

1950年2月1日,北京市市委书记彭真同志在《新民报》发表文章:“庆祝北京解放一周年”,文中在总结北京解放一年来教育方面的工作时,曾明确指出:“根据我们的方针,我们不仅应该相继改进已有中学、小学教育,而且应该在劳动人民密集的地区增设中学和小学。”

同年2月25日,时任北京市市长的聂荣臻同志在第二届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做“北京市政府一九五〇年度工作计划”的报告时,宣布了北京市政府于一九五〇年度“拟在劳动人民聚居而没有市立中学的外城增设市立中学1所”。

同年6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局为了解决工农子弟就学问题”,根据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二届二次会议精神,考虑到“南城是劳动人民居住最多的地区,但没有一个市立中学,所以文教局决定,在南城增设普通中学一所。”她就是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址选在南城药王庙内,即现在的崇文区东晓市101号。

1950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北京建立的第一所公立中学就这样诞生了。

当时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只有6个教学班(初中4个,高中2个)师生员工总计不到300人。由于学校是仓促上马,许多教学设备还来不及配套,既无图书馆又无实验室,就连理、化仪器和生物标本也一无所有,更没有操场。

面对困难,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并没有退缩,采取边施工边上课、半日劳动半日学习的方针,与建校工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改造学习环境。不仅整修了教室、办公室,还铺设出约三百平方米的操场,并把堆放泥塑佛像的后大殿清理改建为学校的礼堂。师生们劳动热情很高,推土、拉砖、清理场地等样样都干。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学校建设得初具规模,还为国家节约资金近5万元。

当年,吴晗同志亲自参加建校的开学典礼并亲笔为学校礼堂(三清殿)题名“五一堂”,老将军张爱萍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品高”。

(二)平民学校不平常

新中国成立后,开平民教育之先河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显露出不平常的气质。

不平常之一:师资优秀

梅贻琦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学教育,又何尝不需要真材实学的老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建校第一任校长即请来了傅任敢先生。这位曾经做过梅贻琦秘书的人民教育家,曾是抗战时期的清华中学校长。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傅任敢就主张德、智、体、美并重,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掌握知识,为社会造福。在智育上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自学和自治能力。他的理想是造就体魄健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文化素养,能够献身于社会和祖国的人才。他也是这样塑造自己的。他不追求名利,不做官,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以培养后学为重任。

他办学民主,学校的重要方针措施,他都和学校教职员工共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才付诸实施。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民主作风,支持学生创办各种刊物、墙报,因而学校里学术空气和民主讨论的空气非常活跃。

经多方努力,学校聘请的老师多为重庆清华中学(受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指示,清华大学委派傅任敢先生于1938年在重庆创办)、重庆南开中学(其前身为教育家张伯苓在1936年创立的重庆私立南渝中学),老抗日军政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老教师,学识渊博又有教学经验,如刘宾虞、臧家佑、唐宛生、刘球森、李炳栾、易光枕、陈素子、廖庆云,张兆林、张德忠、李莉、杜兆兰等,深受学生欢迎。

建校伊始,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就紧紧抓住了以教学为主的根本方向。

不平常之二:硬件过硬

“学校原是一座药王庙,进入庙门,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钟鼓楼,再向里是一座殿堂,为老师备课办公室,它的背面是操场,是学校全体师生自己动手平整坟山,洒上生石灰建成的。操场背面就是大殿改成的礼堂,当时学校的礼堂悬挂的那幅‘五一堂’是一幅朱红底黄字的匾,就是傅校长请吴晗先生书写的。五一堂东面是一座清代末结构的两层楼,除学校办公室外,还有物理实验室,当年这里的全套仪器是民主德国(东德)的威廉•皮克总统送给北京的,市教育局把它送给了我们刚成立的第十一中学。物理实验室南边的一排平房则是我们的化学实验室,仪器也是皮克总统送的,当时实验室里还挂着皮克总统肖像。我们曾在物理实验室做过波的干扰实验、电子示踪实验、还有小型X光管实验等等。在上有机化学课时,曾在实验室做过梨香精,肥皂以及模拟氧化剂与燃料作用的喷火实验。当时学校的实验设备是一流的。我们的生物老师则在生物实验室带领我们解剖青蛙、兔子与狗,这些动物都是活的,一边解剖,一边讲解。”五一级高中校友刘敏表示。

一九五四年,学校被教育局定为分配教学仪器较多的十九所中学之一。到了一九六〇年,上级再次拨款为学校建起了一栋五层教学楼,共有二十九间教室,各科实验室齐备,图书馆藏书仅次于汇文中学,十一中的校园面积又扩大了两倍多,总面积达一万一千六百多平方米。

不平常之三:素质教育

学校不仅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文娱科技活动,各学科都有学生参加由教师做导师的课外活动小组。文艺方面有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小组,体育方面有各种球类校队,并有拳击、航空模型、跳伞等小组。学校篮球队曾蝉联三届区级中学篮球比赛的冠军,并获得过两届市级中学篮球比赛的冠军。生物小组被评为市先进小组。一九六0年至一九六二年,我校荣获北京市歌曲比赛的第一名。此外,学校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先后请过时传祥、吴运铎、老舍、冰心、高玉宝、陈紫、邵燕祥、王愿坚、马约翰等作家、名人来校做报告,指导学生的文体活动。戏剧、美术、音乐、文学等小组吸收了大批热爱文艺活动的同学,有的毕业后参加了文艺战线的工作。

“各种社团中,最火的是十一中话剧团。每周日都有活动,请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员给大家辅导。后来我国一批著名的话剧和影视演员就是从这个剧团里走出来的。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韩善续、吴桂苓、刘锦荣,青年艺术剧院的赵汝彬,电影学院的俞立文等,都是这个剧团的演员。最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剧团导演孙庆荣和剧务韩影,两人后来成了夫妻。孙庆荣成了我国著名的话剧导演,而当时的剧务韩影却大器晚成,在电视剧《渴望》中一炮打响,成了影视明星。我虽然后来没有像他们那样走上专业的演艺职业,但在剧团锻炼,也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当众表达能力。”这是五一级初中校友艾丰的回忆。

不平常之四:成绩优异

一九五三年,学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等院校考试,八科平均成绩列全市第十一名,受到上级的表扬。学校初三4班被市教育局命名为“舒拉英雄班”,并与莫斯科第十一中学结为友谊班,学校当年曾是北京市可公派留苏的三所中学之一。

“一九五四年,我们班参加了北京市全国招生统考。由于建国初期国家急需工业建设人才,我们班除了少数几位同学报考文科、理科外,大多数人报考了工科。记得我们班的陈增弼、李善徽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耿文学考入清华动力系,潘贞凯考入清华水利系,还有一位姓潭的同学考入清华机械系……。王君山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陶永侠考入北大生物系。我与张子文考入北航飞机系、王有福考入北航发动机系、王本颜考入北航自动控制系。还有同学考上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甚至上海交大等名校。我班还有两位同学被选送到留苏预备班学习,准备出国留学。还有同学考入北京地质学院,钢铁学院和石油学院。全校仅有少数人没考上自己选的学校或专业。”五一级高中校友刘敏表示。

“学习无限,发展无限”:开学习型学校建设之先河

“十一中,你没有理由平庸。”

这句话道出了新世纪所有十一中人的心声。

走进十一中校门,教学楼的白墙上,“学习无限,发展无限”的粗体大字夺人眼球。

在这一学校口号背后,跳动着的正是“创新无限”活力与希望!

随着21世纪世界教育趋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十一中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新的环境,十一中积极探索、革新教育理念,主动适应高中课程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战略构想。

(一)敢为人先,创建学习型学校

怀揣新时代的教育理想,2001年11中在全市率先提出和实施学习型学校发展战略,2003年被北京市教委誉为“开学习型学校建设之先河”。

基于“为学生的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 近二十年来,从学校形象识别工程到教师共同学习,从成长课程建构到教与学方式变革,从学术性高中到未来学校建设,学校里持续进行着一场文化上的自新和重塑。通过学校整体学习场的建设,教师、学生群体学习力提升,实现着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根本性变革,形成了“以学习型学校办学模式培育终身学习者”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习型学校的本质特征是使学校的每个成员活出生命的意义,使整个学校充满生机活力,其最终成果体现在共同学习基础上教师集体智慧的有效累积,体现在学校文化的有效管理,体现在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在应对未来教育变化上的那份自信。

因此,学习型学校与传统学校最为不同的一个特点体现在学校内部教师的“学习机制”上,横向上建立和强化部门间、教学和行政间、教学和教辅之间的联结;在纵向上,共同愿景、技术工具、评价体制,构建学校整体的智慧和适应力。

学校通过持续开展教师职业发展月,深入推进“专业·专长·品质生活”教师文化建设,从组织、文化和心智模式逐渐走向对知识、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探索,改革学习内容、提升学习动机、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学术能力,引领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校标单位,2008年11中成为首批“北京市学习型学校创建先进单位”。“学习无限,发展无限”既是校园宣传口号,更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核心,学校确立了“培养积极、有创造性的终身学习者”的育人目标,坚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品质。2015年记录学校发展的《学习型学校建设之路》一书作为“北京教育丛书”,成为市教委推广的学校管理经验。

(二)尽责感恩笃学奉献

“我们是谁;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我是不是真的弄清了有效教育和教学的规律”。

教育是一项需要倾心而为的事业。没有人是天生的优秀教师,教师的教育之旅应该是专业发展的长度、成全他人的阔度、灵魂升华的高度几个维度的整体提升、均衡发展,教育不是单向度的教书,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从2004年开始,11中把九月定为“教师职业发展月”,每年庆祝教师节之时,也就是“职业发展月”启动之日。一年一个主题,已连续举办十六届。

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学校相信优秀的教学源自于教师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源自于对伟大事业的澎湃之情,源自于教师个体生命状态的提升而引起的教育智慧的激发与回归。

“务必提升我们的职业精神,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肯定与关爱之中;务必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态度、知识、技能的均衡发展”。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上,全校教师都要面对国旗校旗、面对全体学生,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誓词既是11中教师的郑重承诺,又是11中教师的工作铭言。

学校倡导无私奉献、敬业爱生、全员育人,塑造出“坚韧自强、尽责感恩、笃学进步、开放创新”的十一中人形象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师能师德的不断提升,学校市区骨干教师人数在全区名列前茅,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

以生为本助力成长

“立德树人,课程育人。”

11中坚持构建和实施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开放多元、自主选择的“成长”课程,让千差万别的学生通过丰富的课程提供的多样化视角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作为北京市科技金鹏团、艺术教育特色校、篮球传统校、冰雪特色校,学校课程面向人人,呈现人人不同、人人精彩的画面。

笃信“把梦想变为信念”的力量——

学校借第一任校长傅任敢先生的“任敢”二字,开展任敢教育,培养“明晰责任、敢于担当”,坚定理想信念的“任敢学子”。全体学生齐诵《少年中国说》成为学校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的固定内容,民族自信、爱国情怀这一十一中特有的教育基因成为了学校教育文化的厚重底色。

笃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校在十几年前就开设了自主阅读课,将图书馆设计成了学生最喜爱流连的地方,以书香润心灵,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探索发现,增长知识见识,野鸭湖湿地生态课程被市誉为五育并举的优秀课例;让劳动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养成和传承十一中人特有的勤俭、勤劳、勤奋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笃信“好的教育一定是唤醒的教育”——

学校早在2004年就开设了生涯课程,帮助学生寻求有意义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终身幸福奠基,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8年北京市的生涯教育现场会在11中成功召开,展现了学校全课程实施生涯教育的实践探索。

丰富的课程供给,积极向上的教育生态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生们积极自信,屡屡获奖,学校先后有两名学生被评为北京市十佳中学生,有两名学生被评为感动东城学子。学校高考成绩所体现出的超强教育加工能力被市教委领导点名称赞,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习型学校创建历程小卡片:

2001年学校与教育部北师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签订学习型学校建设合作协议书

2002年《学习型学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课题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校本专项课题

2003年十一中学被市教委纳入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建设序列

2003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誉为“开学习型学校建设之先河”

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为学校题词:“教育改革需要创新,教育创新需要学习”,并为学校导学中心题名

2004年学校教师职业发展月启动

2005年学校被市教委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6年《学习型学校建设的行动研究》课题立项为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6年荣获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金奖

2007年《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共同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8年学校荣获北京市首批学习型学校创建先进单位

2009年中共崇文区教工委举办“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走进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党总支活动

2011年《学术性高中的内涵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

2013年东城区教委举办“建学术性高中,促学校内涵发展”走进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活动

2015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

2015年学术专著《学习型学校建设之路》出版,并纳入北京教育丛书系列

2016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学校课程建设成果收录入《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选辑》

2017年学校被中共北京市委教工委确定为北京市中小学党建示范点

2017年学术专著《学术性高中的内涵与实践研究》出版

2018年学校承办北京市中小学生涯指导现场会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