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碳中和人才培养研讨会”近日在成都举行,旨在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教高函〔2022〕3号)等文件要求,深入实施碳中和战略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计划,提高碳中和类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100余位碳中和领域教育专家学者齐聚蓉城,共同研讨我国碳中和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大学副校长梁斌在致辞中表示,高等学校是我国“双碳”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四川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大力实施“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牵头编制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碳中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处副处长郝杰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双碳”人才培养是关键和基础。要加强“双碳”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攻关,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加快全链条、全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改造升级能源、材料等传统专业,培养碳捕集、碳储和氢能等紧缺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将从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基本要素和创新组织模式三个方面推进工作,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贺克斌表示,碳中和是一门全行业关注、跨理工文的新兴交叉学科,相应的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变革、教材课程建设将对助力我国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林金安表示,高教社积极参与推进碳中和相关教材和课程建设,在碳中和领域率先谋划、布局,邀请国内一流专家论证、编写、审阅、试用《碳中和技术概论》教材,以此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勇创教材出版新局面。
在本次研讨会中,由四川大学牵头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碳中和技术概论》正式发布,全书分为能源篇、资源篇、信息篇、产业篇及决策篇,系统介绍了各项碳中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等评审专家认为,该教材的编写出版对于填补我国碳中和技术相关教材空白、培养碳中和领域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