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玩”有学问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体现课程理念、达成课程目标、培养核心素养、完成课程内容的有效载体。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玩”主题里,承载着怎样的课程因素呢?
对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要求,可以发现:课标在“入学教育”主题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快快乐乐地玩”;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中,提出要“学会发现和识别身边的安全隐患,保护自己”,要“掌握报警的基本常识”;在“法治教育”主题中,强调“规则意识”培养;在“道德教育”主题中,提出“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在学段学业要求中,提出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保健常识”……
了解了这些,再来审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玩”的内容——“玩得安全又健康”“受伤了怎么办”“玩出新花样”,就不难发现教材选择“玩”主题背后的学问了:把一年级学生情有独钟的游戏活动,转化为学生健康、安全的文明生活及发展创新性的载体,通过“玩好”实现“发展好”的教育目的。
引导“玩”有学问
该如何引导学生“玩好”,进而让他们“发展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呢?
聚焦“真问题”情境,学会安全、健康地玩。小学《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中呈现了很多情境图,这些情境图提示了教学路径。在用好教材的同时,教师也要将教材情境迁移至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教授“玩得安全又健康”,上课前教师提前调研,了解学生在玩耍时易受伤的行为。课堂中,学生通过游戏感受、分享快乐;教师通过监控视频重放等形式,唤醒学生“受伤了真痛苦”的体验,进而让学生开展“怎么玩才安全”讨论和“受伤了怎么办”的经验分享,以及学习应急报警电话的拨打。教学中,只有直面学生的真实问题并有效解决,才能促进学生选择健康、安全的游戏,养成健康、安全地玩游戏的行为习惯。
巧用“低结构”素材,学习动脑、创意地玩。低结构素材指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可变性强,可塑性高,没有特意限制如何玩,又可以多形式探索运用的低成本的简单材料。“玩出新花样”中,教材用跳绳、纸片、硬纸壳等情境图,提示利用生活中的低结构素材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教学来说,如果从“你平时怎么跳绳”引入,组织“绳子不跳时,还可以怎么玩”的讨论。当学生想出把绳子“当渔网,玩捉小鱼游戏”“当竹竿,跳竹竿舞”“当拉力绳,比谁力气大”等玩法后,他们感受到了原来动动脑、打破游戏固有玩法的束缚,能创造出新的游戏玩法,获得不同的游戏乐趣。
一些生活常见材料,如皮球、呼啦圈、羽毛球拍、纸板、塑料纸、吸管、象棋、纸杯等,都可以用来自创游戏。当学生用一张废旧的光盘加硬币制成一个新版陀螺时,当学生用一只垃圾袋加几根绳子做成降落伞时;当学生让几个串联的可乐罐变身成一列小火车时……他们进一步体验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自己动手做玩具的快乐。道德与法治课旨在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低结构素材的应用,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启示、习得的方法,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迁移和运用。动手动脑、创意游戏的快乐体验,必将带动学生的创新动力向课堂之余的生活延伸。
借助“展示性”评价,促进自主、反思地玩。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玩”的内容,可以设计“创意游戏展示活动”,将展示性评价融合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玩中评,评中思。例如,可以设置创意游戏展示台,学生分组,一半参观游玩,一半展示创意游戏,一定时间后两部分人员交换,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游戏投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说说把星星评给了哪些游戏,为什么,你对哪些游戏有更好的建议;也让组员说说得到星星后的感受,以及对于他人的建议有什么想法。在这样的生生互评与学生自评过程中,游戏的个性和创意被捕捉、被欣赏,学生的反思改进也随之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在玩与评的过程中,需要尽量联系前一板块的学习,提醒学生创新游戏的同时反思游戏是否健康和安全。
自己做玩具、想玩法,动动脑筋,游戏可以这么快乐。生活也是这样,时时处处有创意,等待着我们大胆去反思、去探索,去发现。从玩的“学问”开始,教材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为学生的创意生活点燃火花。(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小学教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