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绘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工笔画”

发布时间:2019-04-02 作者:俞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杂志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其战略部署即体现在全国教育大会后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这份我国史上首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制定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昭示着,超前部署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前提。

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是重要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纳入重点部署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中,强调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办、国办同时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被列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

在2018年8月27日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面向2035,一幅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工笔画”将徐徐铺展开来。绘制这幅“工笔画”,打造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须把握四个“度”:高度、广度、深度、温度。

以“两个大计”为高度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从中共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两个大计”重要论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基于这一论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务必站在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打开更宽广的国际视野,练就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肩负的重大而神圣的使命,必须始终坚持。而共建“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平台。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心中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要把共建“一带一路”确立为新时代做好教育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路线图,以及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通过融入国家战略部署,并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能够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重点在于培养国家急需、紧缺、薄弱、空白、关键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大师级人才,能胜任国际组织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全部建交国的非通用语种人才,致力于中外友好事业的来华青年杰出人才,为外交提供决策咨询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肩上扛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确立方位,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安全是保障。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为维护国家教育主权,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避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迷失,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把握航向,树立风险忧患意识与历史机遇意识,坚持文化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来研判国际形势。

“一带一路”可谓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以天下为公为广度

2018年8月27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从天下为公的全球广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大漠驼铃声声,碧海帆樯点点。丝绸之路从历史深处走来,绵亘万里,赓续千年,凝练而成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丝路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献给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共建“一带一路”既彰显着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以及炎黄子孙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亦承载着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对和平安宁的期盼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选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大致分为四个国家群:分布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分布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周边国家,分布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延伸的非洲国家,分布于古代丝绸之路终点的欧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推进路线大致与上述四条路径相吻合。至今,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有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已在5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140所孔子学院和135个孔子课堂。2017年,31.72万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64.85%。通过丝路基金资源配置的倾斜,以及“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规模的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必将在沿线国家收获累累硕果。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扩大版图。“一带一路”可谓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分布来确立教育行动的路径,有助于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加强教育互联互通,找准共同的教育发展之道,培育共同的教育创新之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对于发达国家,应本着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态度,与其优质教育资源互学互鉴;对于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应让其搭乘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快车”与“便车”,深化“授人以渔”的教育合作方式。只有秉持“亲、诚、惠、容、通”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置于大国外交的大格局之中,不以沿线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特色为遴选标准,尊重沿线国家的教育传统与教育政策,方能在传统路径基础上持续获得新增长点,不断扩大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版图。

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以促进改革为深度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从深化教育改革的治理深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实施6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亦助力我国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布局,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构建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比如东部地区利用历史优势,中部地区利用后发优势,边疆地区利用地缘优势。开放激励改革,开放倒逼改革,开放引领改革,这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并引领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重要法宝。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兼容并蓄。教育的民族性决定教育的差异性,教育的差异性进而决定教育交流互鉴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早在科举年代,中国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便对欧洲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百年历程张扬的实为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就学制而言,从癸卯学制到壬子癸丑学制再到壬戌学制,皆以发达国家学制为蓝本。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师承开辟现代大学制度的威廉·冯·洪堡,由此奠定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北大模式,并把这所昔日的京师大学堂造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今天,中国数学教师与教材登陆英伦三岛,源于英国人在上海中学生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夺冠后展现的向中国学习的高涨热情。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向世界取经更不可或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旨在学习并借鉴国际上一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教育经验。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以我为主。互学互鉴,关键在于学习与借鉴什么,以及怎么学习与借鉴。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展开互学互鉴,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当前国内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需要在更高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中寻求解决路径,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即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实现“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既是加强与沿线各国教育互学互鉴互赢的需要,更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故而,务必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置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中统筹考虑。通过不断提高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对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契合度和贡献度,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主动赢得教育发展的主动,重在解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瓶颈问题,促进师生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校企深度融合,在国际人才竞争的赛场上弯道超车,最终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美好愿景。

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要争当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多用国际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欢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以民心相通为温度

2018年7月16日,在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民心相通的人文温度出发,强调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要促进共同发展,也要促进民心相通。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平等性与包容性。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即推进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核心的全要素流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构建人文格局,支点在教育。因此,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四大合作原则首推“育人为本,人文先行”。人文先行,即坚持人文交流先行,建立区域人文交流机制,搭建民心相通桥梁。

中国于2011年在全国通过国家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检查验收,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全面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这不仅解决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基础发展问题,而且把全球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推向一个崭新高度,更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全民教育,尤其是探索“穷国办大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资效仿的样本,彰显出大国情怀。当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讲好的不仅限于中国教育故事。要循着“一带一路”铺展的民心相通之道,实施教育“走出去”战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要争当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多用国际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欢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拉紧情感纽带,点亮亿万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共担人类命运。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这四股潮流的互为激荡,以及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互为叠加,站在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身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秉承弘义融利为原则实施教育国际援助乃应有之义。作为全球教育的公共产品,中国须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展现道义,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为全球教育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旨归在于,“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为世界谋大同。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且面对的是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青年学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要依靠青年一代的接续奋斗。让教育沐浴于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将在沿线国家青少年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曾留学德国,获教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委托专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教育论述研究”成果)

《神州学人》2019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