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壮族“三月三” 河池职教大打“民族文化牌”

发布时间:2019-04-09 作者:曾严 霍江华 实习生 陈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曾严 霍江华 实习生 陈玲)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广西各地都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一节日。今年的农历“三月三”,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充分发挥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功能,通过承办“壮族三月三•河池嘉年华• 职教展风采” 活动,用精彩纷呈的节目和互动体验,为广大市民奉献了一顿壮乡民族文化的饕餮大餐。

河池既是广西最典型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共有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85%,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又是邓小平、韦拨群曾战斗过的地方;河池还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歌仙刘三姐的故乡、铜鼓之乡,有着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基因。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狮飞龙舞,场面震撼:这里龙腾虎跃,山歌萦绕,宾朋好友踏歌而来,共庆壮族佳节。这是视觉听觉味觉的享受,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创新与匠心的体现。

1.jpg

广场入口处,二十四只多彩多姿的雄狮以饱满的精神,尽情舞动,精彩纷呈;十二只金色长龙左右摆动,上下起舞,气势如虹,以最热情最热烈的方式欢迎各位嘉宾和市民的到来。二十四只狮子代表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十二只长龙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真诚祝福各族人民永远幸福安康,吉祥如意。龙狮争霸闹金城,令人眼花缭乱,大开眼界。

当天的活动现场,两所职业院校在1个小时的高水平开场大戏,用精心打造的舞姿翩跹的《簸》《尖尖瑶》《花开三月》《蜂鼓世代有传人》、民歌传情的《细话歌》《寻梦山水间》《广西尼的呀》,以及壮乡歌伴舞《小康时光》,全面展示了河池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场,浓郁古朴的民俗风情,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非遗传承,亮点纷呈,彰显多彩壮乡情。歌如海、人如潮。传统技艺体验区里,铜鼓声声,引出“勤泽格拉”瑶山情;山歌嘹亮,牵着蚂拐歌舞壮乡魂;气势恢宏的皮鼓舞,轻盈喜悦的丰收舞,击打相庆的扁担舞,各类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歌舞轮番上阵,精彩纷呈。醉人歌舞彰显民族韵味,不仅精彩,更多的是暖心。

2.jpg

3.jpg

4.jpg

5.jpg

传统非遗手工和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和体验也是很大的亮点。非遗传承人8米长卷的剪纸秀,精美绝伦的手工刺绣、壮乡绣球制作和民族服饰展,彰显河池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跳竹竿、滚铁环、打陀螺、踏板鞋,各类民族体育技艺体育展示热闹非凡,高潮迭起,笑声不断。

6.jpg

7.jpg

8.jpg

9.jpg

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当天的活动现场,主办方还别出心裁设计了壮乡美食体验活动。市民在现场都能够感受到壮家美食文化的无穷魅力,众多市民排队参与磨豆腐,包粽子、舂糍粑,制作粉蒸肉、豆腐圆、五色糯米饭、爱粑,画彩蛋、煮鸡蛋。美食众多的壮乡,有丰富多重的风味,让人留恋往返。

10.jpg

11.jpg

在两所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展示区内,河池市职教中心的民族服饰展示,设计制作既保留民族元素,又有创新;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的民族绘画和手工艺品制作,立意高远,丰富多彩,功力深厚。五十六个民族景泰蓝工艺画、民族技艺刮画等富有民族风情的手工艺作品展演与体验,让游人流连忘返;穿上壮衣的机器人憨态可掬,金属焊接作品再现钢铁侠,让小朋友爱不释手;无人机飞行表演、光伏发电演示和建筑沙盘展示,让观众拍案叫绝。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两所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结合壮乡民族风情,突出现代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2.jpg

13.jpg

一天的活动,到晚上又掀起新高潮。华灯初上,唱山歌,赏花灯,篝火照亮你的心;敬杯酒,打起鼓,千人齐跳多耶舞。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把嘉年华推向高潮,文化广场变能歌的海洋,变成舞海洋,变成欢乐的海洋。我们手牵着手,齐声合鸣,民族团结乐融融;大家同心同德,相依相亲,高歌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唱出对祖国无尽的爱。游园活动共参与,其乐融融好惬意。明年您要早安排,唱着山歌等你来!

14.jpg

15.jpg

18.jpg

16.jpg

此外,当天,深圳职业术学院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帮扶备忘录。按照计划,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全面帮助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双方商定,制定了帮扶工作计划,并在这次活动上正式签字确定。今后,两校将通力协作,共同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发展,携手写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今年的“壮族三月三•河池嘉年华• 职教展风采” 活动是由河池市委宣传部、河池市文广新体局、市民宗委、河池电视台、河池日报社主办,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中共金城江区委宣传部共同承办。据了解,近年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学校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制定了系统的传承创新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共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民族文化传承,全面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进班级,形成了浓厚的传承氛围,两所学校均成为全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