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触《大学》《论语》《易经》等经典著作时,我总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经典”?
当我手捧这些经典细心揣摩时,我慢慢地发现“经典”不愧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它是一切人类文明的精粹,蕴藏着古圣先贤高度的智慧,所以,我把“问道经典,修为智慧”定为自己人生追求的至高地。
一、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研学习之道
我喜欢《论语•学而篇》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代代相传的千古名句,讲述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最终达到的最高境界,使我在《论语》智慧里慢慢感悟着学习之道。
第一 为何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全面地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弟子规》“余力学文”中“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告诉了我们 “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 学什么?
《弟子规》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学习、成长的次第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按照这样的次第就应该先学习做人之道——百善孝为先。同时《礼记•师说》中指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学生要“学道”,要“学业”,要“解惑”。
第三 怎样学?
《弟子规》非常通俗地告诉了我们“学”与“习”的方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论语•学而篇》中明确了学习的方法“学”是基础,“习”是“实践”,是提高,是验证。“学”与“习”之间必须有“时”做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通过“学”来“习”得真道。
第四 学得怎么样?
在现实中,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学习过程中不注意方法,只“学”皮毛,浅尝辄止,懒得实践,到头来不能“习”得真道,得不到提高和深入,更做不到“时”,很多人学习的过程是断断续续的,学习的内容是碎片化的,倒是对结果的追求过高,期待值太大,结果事与愿违时就怨天尤人了。以至于导致很多中学生学习上出现的种种心理上问题。
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必须经常性地“学”与“习”,持之以恒地做,才能得到真知。
在观看我校的“雄鹰”足球队比赛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在平时的足球训练中,教练不断地训练队员们传球、带球、过人、防守、射门等技巧,队员们才能在赛场上将这些技巧转化成场上比赛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实战演练,各种足球技巧才能得到实际地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悟到真正的“道”,最后才能达到身心愉悦,这是心灵上的幸福,是任何物质不能比拟的精神享受,也是智慧的提升。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二、从“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悟生活之道
北宋诗人黄庭坚《茶词》云:“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随茶而醒,大彻大悟,那种难以言传的欢乐,从来都是品茶人的心有灵犀。
对中国人来说,“茶”是一个温暖的字,带着温度。茶是中国人开始新的一天生活的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代表着人间烟火,茶排最后,入诗却最多。
其实,无论是朴素的境界也好,还是赋予了哲理或玄妙也好,茶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所以就有了“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这样的千古佳话。
在一年的所有日子里,我们做教师的,每天都在陪伴孩子们成长,为了祖国未来的成长,老师们辛勤耕耘,奉献青春,青丝变白发,青松迎傲雪,长期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的日复一日地辛劳,使老师们容易造成自己身体的有各种不适,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身心不和谐,烦躁、易怒在家里是经常上演的。
于是,为了让老师们从茶道中感悟生活之道,在教师节这天组织教师茶会,我请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聆听老师讲解茶艺知识,品尝茶汤的滋味,感受茶文化的滋养,净化血液,洗涤心灵!
品茶不仅能给老师们带来无限的情趣,而且常能满足自己需要的超脱感与心理精神上的愉悦,借茶言志、发抒情怀,所以工作之余,大家静心品茶,达到“人茶”和乐共生的佳境!不管是家庭还是工作,何以和谐,唯有清茶!
三、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品处世之道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中所描写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好!
我曾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 妈妈领着一位小女孩走马路中的斑马线,穿过了马路,司机师傅停车让路给她们母女。小女孩和妈妈快速通过之后,孩子立刻转身朝着司机师傅深深地鞠了一躬。
说实话,看到这个场景后,我对小女孩心生敬意。看样子,小女孩大约十来岁,她面对陌生人给予的关爱,不是匆匆而过,不是麻木不仁,而是表达出了她对得到帮助的感恩与感激。
虽然司机与小女孩彼此陌生,但是善良和感恩让人与人贴得更近,“鞠躬”一个小小的举动,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也温暖着被感谢的人和周围的人,这是我们成年人包括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感恩的教育。
有人说,表示感谢说声“谢谢”就可以了,我想,“谢谢”是有声的语言,有时可能不会引起人们那么多感动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见得用多少有声的语言,一个小小的举动,会使人内心受到触动,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交往吧!
四、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教育之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讲的就是学习者对待学习的态度和状态:从知道——喜欢——乐此不疲。如果学习者要在某一个领域里创造出成绩,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最后发到“不亦乐乎”的精神享受。
近日,看到了我校杨春香老师所教的四三班的同学们的英语字母表演歌,孩子们都用自己的肢体表达出字母的形状,又发出字母的本音和单词的发音。
我看着每一个孩子的表演,感受到春香老师把英语变成了“好玩儿”的东西,让孩子们没有感觉到“我是在完成作业”,而是在游戏,在表演。
不管是平时擅长表演的女孩子,还是平时不爱表演的男孩子们,他们都在用心地做着“ABCD”的动作,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这不是普通的教书匠所能达到的,而是用心做教育的教育专家在用心和用情做教育!相信在杨春香老师的带领下,这帮孩子会从“知者”到“好者”再到“乐者”,走进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愉悦当中来,把学习当做乐趣来做,这就是真教育!
《行者》这本书中,我非常喜欢六小龄童的座右铭——“每个人都是西天取经路上的行者,历经自己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难。”“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问道经典,修为智慧,我们都是行者,我们一直在路上!(唐山市路北区西缸窑第二小学 朱馥慧)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