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刘华杰:孩子爱上博物学的关键在家庭

发布时间:2019-06-20 作者:记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webwxgetmsgimg (1).jpg

图为活动现场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张贵勇)“呼吁博物学的复兴,呼吁公众积极参与,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背后需要深层的价值观转变。虽然博物学相对经济学、传播学等显得不够兴盛,但在发达国家社会层面博物并未衰落,一一直很有活力,如民间一直延续着观鸟、观察植物、野外远足等活动。中国正在步入小康社会,博物学流行起来是可以期待的。”在6月16日举行的“北大博雅讲坛第183期”系列活动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西方博物学文化》主编刘华杰,针对博物学的现实意义、发展历程以及如何让中产阶级家庭成员爱上博物学等话题展开对谈。

对于主编《西方博物学文化》的缘由,刘华杰表示,课题组试图通过该书传递这样一种理念,即博物学历史悠久,经受了持久的检验,适应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发展,理应得到持续而深入的关注,而博物学是普通读者访问自然世界的入口。在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博物概念,引进和创作更多博物作品,满足人们在“生活世界”中探究大自然的需要,使每个人深刻体认自己是自然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知道自己的限度,约束自身的行为,在态度和情感、理智和操作层面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其实,世界各国历来都有各自的博物理论和实践,只是在近代受现代科技的影响太大,使得自己的博物传统似乎中止、丢失了。从现实角度讲,博物学没有多么高大上,它就在我们身边,学校和家庭可以围绕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让其爱上博物学,拥有环保意识,在与大自然的深入接触中健康成长”。

刘华杰告诉记者,他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带其到处走,长大后女儿经常自己周游世界,去过的国家比他都多。对孩子来说,旅行长见识,博物长能力,都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感知大自然魅力的很好方式。“美国学者梭罗就说过,荒野是一个大课堂。大千世界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自然条件,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能开拓眼界,一个直接好处就是下笔有素材、有故事,而不是一些家长所认为的是浪费时间。孩子愿意将时间浪费在博物研究上,能更少一些心理焦虑,内心更加平衡,生活中也更多一些幸福感和充实感”。

“编写这本书任务量非常大,特别是给古老的博物学定位非常困难,前后研究了好多年,才理清头绪,通过一种新的理念对西方博物学研究进行了一次梳理。博物学不同于科学,也不收敛于科学,社会也不宜按科学的标准限制和评价博物活动。”刘华杰表示,相关学者都有责任开辟道路,让更多的人主动了解所在的社区、城市、周围的自然世界。出版机构应当提供更多优秀图书,为人们了解大自然提供方便。当下,急需的是各种在地手册,而中国绝大多数区地仍然无法提供,需要加快相关工作。刘华杰也坦陈,目前师资缺乏是学校开展博物教育的最大短板,需要多借助社会资源,通过阅读、体验课或研学旅行的形式,让博物学研究生活化、本地化,拉近博物学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

webwxgetmsgimg.jpg

据了解,《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了约翰·雷、林奈、布丰、班克斯、伍德、格雷、埃莉斯、梭罗、谭卫道、缪尔、利奥波德、卡森等十多位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博物学家及相关的博物学文化,首次勾勒出西方博物学文化的概貌,书中也涉及环境史、环境伦理、科技史、认知与性别、生态文明等问题。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