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9-07-01 作者:李艺英 于洋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blob.png

韩宪洲,男,1964年出生,研究员。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思政课”分教指委主任委员(2016年—2020年),北京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历任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等多项课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研究报告10余部(篇)。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从提出到写进教育部文件,逐渐成为高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其中,北京联合大学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抓得实、抓得细,走在前列,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日前,本刊就“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专题采访了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

记者:韩书记,您好!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指出,要把“课程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贵校较早地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请您结合实践,谈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韩宪洲:“课程思政”缘起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课程思政”的总源头。

关于“课程思政”的认识是在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逐步深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地位(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建立“两个体系”和“一个机制”(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我们认识和推进“课程思政”的直接思想引领。

要准确理解 “课程思政”的内涵,首先必须系统全面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入党代会报告。自此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党的十九大、2018年5月2日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就立德树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等。“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

目前,学校所有专业超过千门课程都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要求全校所有教师都要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想价值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的变化不仅是课堂,更有说服力的在于教学成果:学校艺术学院深入探索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有效结合之路,相继推出《升旗》《护国胡同》等“课程思政”原创剧目,令人耳目一新;2019年两会期间,学校新闻与传播系教师带领学生赴《中国青年报》制作《两会青年说》之“我和我的祖国”视频节目,成为刷屏之作,在互联网上收获千万次点击量等。

记者:请您谈谈北京联合大学是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

韩宪洲:“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命题。这绝不仅仅是老师的事,也不仅是哪个部门的事,而是学校的头等大事。由此,学校进一步明确广大教职工在教学、管理、学生教育等方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确立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格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做法,即“根本性举措、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

根本性举措,即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站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高度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根本性举措。

全方位行动,即“课程思政”建设是全校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纵向需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横向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基本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全面领导、党委宣传部牵头抓总、院系具体推进落实、各部门密切协同、教师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工作格局。例如:学校党委宣传部以北京市委教工委设立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点攻关计划项目为抓手,牵头组织这项工作;教务处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人事处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考核内容;党委组织部推动教师党支部抓“课程思政”建设,并纳入教师党支部考核指标体系;各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改立项,并在涉及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各类评优评先表彰中,将“课程思政”增列为条件性要求。

持续性推进,即学校把“课程思政”建设当作立德树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是搞运动,也不是搞活动,而是注重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两年多来,学校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2018)》和《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2019—2020)》两个文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校院整体推进、系(部)主导、教师主体”三项原则,确定了“学校要有氛围、学院要有特色、专业要有特点、讲授要有风格、成果要有固化、课程要有品牌、教师要有榜样”的 “七有目标”和“七要工作法”;利用学校年度党建工作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周年等重要节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经常性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研讨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加强校际“课程思政”建设交流研讨,不间断地为“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记者:在“课程思政”深入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韩宪洲:“课程思政”是个新事物,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现阶段要着力聚焦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步深化。

第一,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问题。两者都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概念,在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上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但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差别很大,不是对等的概念范畴。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类具体的课程,属于形而下的范畴;“课程思政”则是对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总要求和新理念,强调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所以,思政课程不等于“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政课程必须在实践中探索推进自身的“课程思政”建设。

第二,关于“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问题。 “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在育人上是一体的。“专业思政”是对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的新认识,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适时启动“专业思政”建设。所谓“专业思政”,就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要体现出本专业对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反映本专业核心素养要求的育人目标和实现路径的设计与表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及各环节,包括课程体系(含实践教学)、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要有机融入本专业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专业育人和育才的统一。探索“专业思政”建设要把握好四个关键点:一是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要素要体现“专业思政”内容和要求;二是要坚持“课程思政”在“专业思政”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更好发挥“课程思政”的直接育人功能;三是要坚持专业负责人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专业思政”建设中要担负起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职责;四是要坚持和巩固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专业思政”建设中要进一步发挥其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第三,关于“课程思政”工作评价与效果评价的问题。评价是管理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课程思政”进行工作评价,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但是,应该谨慎开展以育人效果为指向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因为“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成效具有潜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难以在学生在校期间便做出准确、合理、定性的评价。现阶段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评价“宜粗不宜细”,应该重点看“课程思政”建设是否已经开展、方向把握是否准确、推进工作是否规范、落实部署要求是否到位等,着力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描述性综合评价。

记者:“课程思政”开展两年多来,主要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韩宪洲:显性的收获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了报道,中宣部、教育部对学校进行了表彰和立项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两周年时刊发了我们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文章、《光明日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后刊发了我们关于思政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文章等。除此之外,学校的收获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浓郁了学校立德树人氛围。“课程思政”建设强调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目前,“课程思政”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全校上下各方面形成共识,“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校园传播的“高频词”。二是促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师党支部建设。一方面,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深化了对课程的学习理解,也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客观上促进了专业课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师党支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也拓展了党支部的活动载体,丰富了党支部的活动和党员教育的内容。三是促进了学校“三全育人”格局的加速形成。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不仅明确了校、院、系(部)、教师的角色和职责,而且明确了不同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这既是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客观要求。“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学校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机制,促进了“三全育人”格局的加速形成。

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既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所在。能否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到课程育人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和育人水平。因此,育人者要先受教育,这也是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二是教师党支部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使党支部的活动与教师教育教学密切关联起来,解决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有想法没思路,有思路难组织的问题,实现两方面良性互动。三是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结合。由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所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要鼓励各单位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学校层面的许多想法和有效做法也都来自于基层教师的实践和认识。

记者:下一步学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要抓牢三个着力点:

第一,要进一步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我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最新的认识主要有三点:一是“课程思政”是解决“培养什么人”这个首要问题的根本举措。要按照“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要求,从解决“首要问题”的根本举措的高度,提升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境界和情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课程思政”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要按照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从构建“两个体系”的深度,加大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力度,探索“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三是“课程思政”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要按照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广度,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制和机制。

第二,要继续强化“课程思政”的基本功,扩大覆盖面。所谓“基本功”,即是如何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问题等。所谓“覆盖面”,就是要在前期建设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示范典型的带动下,扩大榜样群,逐步使所有课堂都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真正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第三,要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2019年初,学校出台了《关于开展学院“三全育人”建设试点工作的决定》,从15个二级学院中选取了4个学院试点推进“三全育人”建设,希望通过试点,探索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同时,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高校的交流探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课程思政”,探索“专业思政”“学科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培养源源不断的有用人才。(《北京教育》杂志记者 李艺英 于洋)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