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时代继续讲好三农故事

第三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

发布时间:2019-10-28 作者:旷宗仁 马欢欢 李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10月26日,主题为“大国三农:国家发展与乡村传播”的第三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新图书馆举办。该论坛由全球修辞学会、国家传播学会、农业话语研究协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承办。

重要性:在艰巨中开拓前进

中国三农传播研究根植于深厚中国制度和文化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三农传播高峰论坛自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宁秋娅谈到,三农传播是蕴含着无穷魅力的领域,三农传播高端论坛是大家共同的舞台,中国农业大家支持传播学科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开拓与创新,也真诚的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新闻传播媒介的朋友们参与到论坛中来,共同推动三农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战略与发展。

1.jpg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宁秋娅)

“三农是国之邦本、三农传播是国家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动员、国家建设和发展繁荣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汝东提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三农传播在共和国的建设发展和繁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届论坛探讨的重大问题不仅能引领学术理论和促进社会传播实践的发展,切合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建构中国乡村话语学、助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做好三农传播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其中的艰巨性仍然不可忽视。农业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副处长赵经平总结出三农传播在实践中的三个矛盾:一是行业性和社会性的矛盾;二是正面宣传负面报道的矛盾;三是政府表达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陈汝东也指出,当下三农传播的地位比较低,比如现在的土地问题就被边缘化、三农传播的主体、传播环境的地位都有所降低。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三农传播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创新性:新媒体,三农传播的新方式

三农传播重在如何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时也渗透到了传播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在三农传播问题上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何利用新媒介进行创新,也成为了三农传播领域的重要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指出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今天信息传播的外延和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信息提供,甚至不仅是一般的服务信息的提供,整个信息传播似乎加入了社会结构,如何开辟全体人民信息的观察力、描述力、分析力,动员全体人民的智慧在提供的信息框架和智力框架下能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传播体系,这些事情需要今天的学者们用智慧和决心来完成”。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阳总结了农业新媒体的几个新的趋势:一是细分化,二是专业化,三是生活化。他指出快手、拼多多、趣头条、水滴筹这农村互联网四大天王对三农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农村生活面貌。“我自己有一个想法,我们今天要改变农村的面貌,首先要改变农村的观念,同时也要改变城市人的观念,最好的捷径就是新媒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并且要进一步的呼吁在贫困地区要减免通讯的费用,这样通过互联网来改变整个中国人的命运”。

“相对传统大众化的媒体,自媒体首先是小众化的媒体,而且有更多的自主表达的空间,会对传统媒体中更多的倾向于传统性别文化的格局有所谓的抗争,女性自主发展起来的自媒体是有望成为女性的主流媒体,或者是成为女性替代性媒介的,也是给她们发声很重要的机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琴则从“短视频传播中乡村女性图景”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在乡村女性传播中的作用。她提出短视频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媒介形式,很多短视频APP都非常简洁,这就使得短视频和乡村的连接非常密切,非常多的农村人口爱用短视频,爱用快手和抖音,而短视频的使用也带来了更多的反馈。“首先体现了底层的发声,在大众媒介中,女性更多的是讲打工妹、留守妇女的故事,经常是负面化的标签,在媒介传播的角度是带有偏见的,乡村短视频是女性主动展示她们的生活和多元的社会角色,她们的角色是新时代农村人的形象,她们有影响、有活力、是发现和传播乡村文化的。”

贴近性:“人在哪里,传播就在哪里”

“人在哪里,传播就在哪里”,这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辑黄霞在开幕式致辞中说的一句话,她指出:三农传播从业者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找到发展的位置,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媒体变成平台、把读者变为用户”,这就要求媒体注重“贴近”,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小普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将人类学的知识和思想注入新闻,来改进新闻报道的一种真理性价值。媒体人通过参与式的方式展开调查,和采访对象密切接触,亲身体察他们的生活,以局内人身份深入情景,换位思考,如此才可做到了解农民的真实诉求,据此传播的信息才更加有效。

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教授李红艳的演讲主题为“微信中贫困乡村的社会联系:家庭关系的视角”,她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现今贫困村的社会结构变化:村中老人子女长期在外,供养责任落在村干部身上;老人社会关系重构,呈现一种新的类亲属关系。微信作为一种接受度高、易于操作的传播媒介,在农村新型社会关系的维持中起到有效的中介作用,但未必持久。针对此现象,乡村传播要做的是通过道德激励、物质刺激等形式,建立重新建立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农民日报》总编室主任施维以《农民日报》三农新闻报道为例,明确指出乡村传播要做到“向农民宣传、为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坚持“三重”报道(重大评论、重大经验、重大典型),加强“三基”报道(放大基层声音、解决基层问题、满足基层关切),践行群众路线,聚集、发出、唱响三农好声音。

下午,大会以四个分论坛的形式继续进行,研讨主题分别为:政策传播与三农发展、乡村传播与社会变迁、媒介融合与乡村振兴、大国崛起与“三农”传播发展。各位专家和学者对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汇报交流,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规划展望。(旷宗仁 马欢欢 李晋)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