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八百人大”教室。袁源 摄
■弦歌 回望抗战烽火中的大学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
我们的精神地标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1939年4月13日晚,一场音乐会正在上演,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座无虚席,《黄河大合唱》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据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首任校长成仿吾回忆,1938年夏天,陕北公学师生来到延安城北门外的小沟坪,“自己动手盖了一个大礼堂,可容八百人,下雨天就有大教室上课了”。这座“大礼堂”正是陕公大礼堂。
由于日寇数次轰炸延安城,致使城内原有的会议场所不宜使用,陕公大礼堂时常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等办会所用。
大礼堂见证了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演说与报告,从而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性教育与文化熏陶,不断抵达历史深处,感悟历史的深刻启迪。
1964年,人民大学建造了一间大教室,堪比陕公大礼堂。这座教室也能容纳八百人,用于举办各种活动,被人民大学学子亲切地称为“八百人大”。
后来,“八百人大”教室经历了改造,座位数从八百个减少至六百多个。2014年,人民大学投入资金,再次对其进行修缮。如今,“八百人大”教室总座位数为430个,新的座椅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校友捐赠,背面还制有含捐资者姓名的纪念铭牌。
对人民大学来说,“八百人大”不仅是当之无愧的“精神古迹”,更是串联起人民大学无数印记的载体:“一二·九”合唱比赛,各路名家座谈,学子原创舞蹈、话剧、民谣演出……这里经常座无虚席,如同当年的陕公大礼堂一般,默默迎接、欢送了一批又一批胸怀家国的先锋分子。
时光流转,虽然座位数量、整体环境几经变化,但“八百人大”这个名字,却如印记般从未更改,它已经超越时间刻度,鲜活在每一名人民大学学子的记忆深处。
本报记者 王强 房子芯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1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