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回望陕北公学培养“革命的先锋队”——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发布时间:2025-08-11 作者:本报记者 王强 房子芯 来源:中国教育报

  ■弦歌 回望抗战烽火中的大学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


陕北公学开学典礼。资料图片

烽火弦歌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对这句话都很熟悉。

  开学观看学校原创精品话剧《陕北公学》,已经连续4年作为人民大学新生入学必修的第一堂“校史课”。话剧讲述了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的故事,至今已演出五轮、覆盖青年近两万人次。

  剧中,文学院2022级学生张涛饰演的徐学弋在掩护老乡撤退、守护党旗途中被敌机轰炸牺牲;台下,成百上千名新生深受触动。“在‘我要真正地在党旗下宣誓’这句台词中,我完成了与徐学弋学长跨越时空的对话,也真切感受到80多年前陕公的先锋精神。”张涛说。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80多年前,陕北公学是如何从战火中蹚出先锋血路,又怎样用教育唤醒民族之魂?

  “去延安”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学府沦为日寇兵营,成千上万青年被迫失学失业。

  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急切寻找救国道路。

  “到哪里去?”

  “去延安!”

  为了实现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培养大批抗战干部,1937年7月底,党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并于当年11月1日在延安举行开学典礼。

  “兴办陕北公学不仅是为抗日培养大批干部,也是为未来的新中国培养高级专门优秀人才奠基,此举是相当有远见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校史馆研究员周石说。

  陕公,这座伟大的抗战灯塔,迅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怀揣远大抱负的青年。一时间,去往延安的黄土路上,独轮车颠簸着装满书籍的木箱,麻绳缠绕着磨破的布鞋,成群结队的身影迎着曙光北进,在抗战救亡的旗帜下,青年们纷至沓来。

  后来,成仿吾老校长在《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中写道:“陕北公学创办以后两年内,培养了六千多名抗战干部,吸收了三千多人入党。”

  可以说,陕公以惊人速度与卓越质量,锻造数以万计的革命栋梁,在教育史上熠熠生辉、炳若日星。

  “我们再见在前线”

  即将升读本校研究生的新闻学院2021级学生张啸文,在《陕北公学》中饰演成仿吾老校长。他说,当自己在舞台上穿梭于毕业学员之间,带领一个个英姿勃勃的青年齐声诵读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所作题词时,仿佛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目送陕公学员如潮水般奔赴前线。

  陕北公学成立后,建构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课程体系。学员在校学习时间虽然仅有几个月,但变化是巨大的。

  成仿吾在1938年欢送一批陕公毕业生上前线的文章中写道:刚入学时做过一次入学测验,政治问答题很多人不及格,毕业时再测验多数是90分以上。毕业时完全不同,能吃苦了、肯劳动了,在风雨中学习劳动、上山下岭,十分愉快。

  根据党的方针,1938年冬,陕北公学分校动员1000多名毕业学员分配到晋东南抗日前线。欢送大会后,毕业学员高举红旗、齐声高唱《毕业歌》,在响彻云霄的声势中踏上为国奋战的征途:“别了,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

  一批批陕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学校出发派到全国各战区,成为抗战新生力量。

  学员陈展就是代表之一。他从陕公毕业后,赴抗战前线太行山工作。1945年1月的一天,日寇突袭东沟村。在受命完成突围转移任务中,陈展和警卫班4名战士被60多名日寇围困在东沟村后的一个山坳里。最终,5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抗战前线、烽火岁月中,正是万千像陈展这样的英雄儿女,用热血与忠魂为后辈铺就一道道坦途。

  中国人民大学关工委委员、校史馆研究员王学军潜心于史料考辨,说起毛泽东同志多次给陕公师生解读“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内涵:“陕公代表着统一战线,陕公是一幅进步的缩图。”“陕公者即新中国也。”

  “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话剧落下帷幕,商学院2024级学生糜仕旺久久不能平复,他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跋山涉水,怀抱爱国热忱聚首延安时,潸然泪下。“话剧演活了这段历史,我也要努力成长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到陕北公学作讲演时说:“陕北公学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抗日先锋队。”

  何谓“先锋”?在给陕公的题词中,毛泽东同志精准而透彻地阐释了其要义:“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字里行间,凝结了党中央对陕公的殷切期望。

  国若有难,汝作先锋。一批又一批革命干部从陕公源源不断地走出:回到祖国投笔从戎的华侨、在炮火中转战山林授课的教师、决心投身革命的工农……80多年前的革命青年,用“先锋”定义这投身革命洪流中的一生。

  “陕公”薪火,代代相传。1939年,党号召青年学生“到敌人后方去”,组建以陕北公学为主体的华北联合大学,开启“在刺刀下办学”的稀世壮举,被李公朴先生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在6年的敌后办学期间,无数学子牺牲在抗战前线,他们用鲜血熔铸了革命领袖“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期盼,让“战斗啊,胜利就在明天”的歌声传唱至今。

  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给陕公的163字题词,强调指出,“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

  如今的人民大学,正以扎实举措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秉承陕公精神,弘扬实事求是校训,筑牢理想信念,在最好的时代抓住最好的机遇,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1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