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寻着踪迹,掌控个体作为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位置

——《踪迹》新书分享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9-11-14 作者:项佳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11月14日讯(记者 项佳楚)“当生命不再富有张力,当岁月的年轮越来越无情,这一刻,个体以何种形式获得自我慰藉呢?”这是散文集《踪迹》序言中的第一段话,也是本书作者时常对自己的诘问、对生命个体存在的诘问。11月14日下午,《踪迹》新书分享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作者李红艳带着对个体的尊重,与在场读者们分享了她在记录生命点滴过程中的思考和领悟。

作者李红艳,曾担任编辑记者5年,出国留学5年,现在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系主任、教授。“热爱生活,充满好奇;喜欢艺术,渴望简单。”是书中她给自己的介绍和定位。“用简单明了的文字让生活流淌出来”,是她的一种理想诉求。

分享会上,作者介绍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从留学国外,到回国任教于高校;从遍览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到漫步于大街小巷、领略各地风土人情,她都一直在找寻一种生活状态,她说:“去到一个地方,重点不是吃了什么,看了什么,而是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身心愉悦的生活状态。”

后来,周遭事物的变化、社会现实的冲击,让作者心态发生改变,正是这种生命状态的转变,让她开始思考个体存在的意义。“这种转变是无意识的,突然有一天,对一切事物都释然了,这是一种绝对不会因任何事物而受到干扰的状态,”作者表示,“大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而非去刻意追求一些事物。我们不需要必须成为特定的人、必须获得很高成就、必须找到很好的工作……面对社会现实冲击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面对所有的人或事。”

《踪迹》一书自今年9月份出版以来,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该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点滴记录,下篇收录了作者从事媒体工作时对一些学者的采访书稿。分享会现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丛晓红说道:“整本书视野开阔,书中哲学思考部分让人深受触动。书中文字细腻,文笔生动,表达贴切,很多场景温暖、有趣。能把这些普通事物描写地如此有趣,说明作者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作者这种生活态度很值得学习和效仿。”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本散漫的随笔集,既是个体时间的轨迹,也是社会记忆的文字展现形式。通过这些文字,重温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中的情感与年轮,触摸个体历史与社会历史个体的交融,在当下,方能开启重新反思个体生命意义的大门。”

1.png

《踪迹》 李红艳 著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