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变迁与成就

发布时间:2019-11-27 作者:刘海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招生考试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其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八个阶段。高校招生考试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选拔了大量人才,维护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成就辉煌。

[关键词]高校招生考试;变迁;成就

在中国教育改革领域,如果要举出最重要、最敏感、最复杂的方面,恐怕非高考改革莫属。高校招生考试关涉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涉教育改革全局,关涉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招生考试经历了复杂变迁,取得了辉煌成就。

高校招生考试70年的变迁

高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每年的6月7、8、9日,都有近千万考生同时参加高考。在中国,高考不仅仅是考试,也不只是教育界关心的话题,而是全社会关注的每年一次的重大社会活动。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949-1951年为单独招考向统一考试过渡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万象更新。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于1950年5月26日发布《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指出:“为了逐步改正各校自行招生的混乱状态,减少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浪费,特规定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生日期的范围。”1951年,教育部要求各大行政区争取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当年有149所高校实行统一或联合招生,占所有高校数的69.6%。高校招生逐渐向统一化方向发展。

1952-1956年为高考制度建立阶段。1952年,在之前大区统考的基础上,全国设立统一的高考制度。这是在总结经验之后采取的重大改革举措,它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从此中国高校招生进入了“高考时代”。1953年,国家出台了对考生的政治审查制度,各高校录取后还要对新生进行政治、健康复查。1953-1956年间,高考制度总体上得到认可,并逐渐稳定下来。

1957-1965年为高考起伏发展阶段。1957年,鉴于几年以来统一招生工作中存在一些缺点,对是否继续实行全国统一招生有过一次讨论。高等教育部曾设想改为由高等学校联合或单独招生的办法,并广泛征询意见。结果多数学校主张维持原来的统一招生形式。学生普遍认为,统一招生广设考区,学生能就近报考较多的学校和专业,减轻经济负担,只需参加一次考试也更为便利。因此,最后决定采用统一招生的办法。这一时期的招生考试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

1966-1976年为停废高考阶段。1966年,高考制度遭到废止。1970年以后,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至1976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

1977-1984年为高考制度恢复阶段。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得到恢复,这不仅是招生考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恢复高考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宣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到来,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是改革开放的先声。因为恢复高考时间匆忙,1977年高考采用分省命题,1978年开始,高考才采用全国统一命题。此时期考试科目由文理科各4门逐步增加到文科6门、理科7门。招生方式方面,开始招收定向生和保送生。

1985-1998年为高考改革调整阶段。这一阶段,激烈的高考竞争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逐渐凸显,国家开始探索高考改革,对高考制度的许多方面进行调整。如改国家计划招生和免费上大学的传统为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后又逐步试点“招生并轨”和学生上学缴费改革。1985年在广东试点、1989年在全国推广高考标准化改革,并使用电脑评卷。1991年,云南、湖南和海南三省试行4组任选1组、每组4门科目的方案,即“三南方案”。1993年,考试科目由理科7门、文科6门变为“3+2”各5门。

1999-2013年为高考扩招发展阶段。1999年的突然扩招,成为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和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当年,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大幅度增加到155万,录取率从35%左右猛然跃升到54%左右,提高了将近20个百分点。1999年,我国开始试点并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英语加试听力。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试行春季高考。2001年,高考取消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2002年,广西试行本、专科高考分开考试的改革。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固定为每年的6月7、8、9日,我国开始推行自主招生试点。2004年推广分省命题。2008年,湖南、江苏等6个省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试点改革。2012年,国家启动“异地高考”改革,并开始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此阶段高考改革举措密集出台,而且成效比较明显。

2014年至今为新高考改革试点阶段。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到202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第三部分体制改革中专门安排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中最关键的是: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一总体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意义。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经过多年的酝酿和紧锣密鼓的调研、设计,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首次由国务院颁布的招生考试专门文件,不仅标志着高考改革进入新阶段,也表明考试招生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大事和重大的民生工程。《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新高考改革是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70年历史中牵涉面最广、最为复杂的改革,典型地体现出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2017年7月,上海市、浙江省组织实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首次高考,沪浙两地新高考制度改革平稳落地。2019年4月,辽宁等8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将科目调整为3+1+2,这是顺应民意和考试规律、实事求是的改进。新高考改革还在动态发展中,其最终模式还有待实践检验后的择善而从。

新中国70年高校招生考试的成就

70年来,中国高校招生考试跌宕起伏,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成就辉煌,大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高考制度具有以考促学的功能,有助于保证高校新生的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恢复高考后,知识青年的文化水平得到迅速恢复和提高,原来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一扫而空,大家都开始信奉“知识就是力量”,形成了青少年一心向学的风尚。科举制度让人们明白了“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的道理。在高考时代,不少学子不是靠父辈的身份或关系得以升学,而是靠刻苦攻读来改变命运。因此高考能催人奋进、培养一种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

其次,选拔了大量人才。新中国成立早期,尽管高校招生计划性很强且政治色彩较浓厚,但仍然选拔出了大量当时国家急需的各行各业人才,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恢复高考40多年来,高考公平择优选拔了亿万合格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经过高等学校培养造就,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骨干,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27.3万。截至2018年,累计已有2.28亿人次报名参加高考,高等学校累计培养了9930.9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可以说,中国40多年的经济起飞、社会发展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再次,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考试选才是教育公平的基石。考试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高考以其公平公正赢得了社会大众的高度信任。尽管高考有其局限和弊端,但其公平性一向为公众所认可。近年来。国家实行弱势群体入学机会保障政策,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实施区域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招生学校为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对少数民族加分、对边疆民族自治区招生计划的优惠,也都是为了达成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最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高考能够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统一招考制度下,考点不断增加,偏僻地区、家境贫寒的考生能够报考全国的大学,拥有了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机会。有学者根据北京大学、苏州大学15万本科生的学籍卡所载学生父母的职业作量化分析,发现1949年以来,大学生源开始多样化,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社会较低阶层子女逐渐在大学中占据相当比重,而高考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原因之一。“高考制度本身是有利于工农子弟的。以考分作为高校招生的唯一标准部分保护了社会中下层子弟。”当一个社会阶层流动率较高的时候,社会也就更有活力也更稳定。

高考改革的建议

高考制度利弊并存。统一招生考试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只抓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影响个性发展,等等。与高考体制密切相关的“唯分数”“唯升学”是“破五唯”中首当其冲的顽瘴痼疾。未来中国高考还需要不断加以改革。未来一个时期,建议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14年开始在上海、浙江试点的高考综合改革目前正分批推进。以“3+3”科目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高考改革引起了教育领域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系列变化,具有多方面的成效,也带来许多挑战。在第三批8省市采用“3+1+2”改进模式之后,未来高考科目改革应如何选择,需要通盘思考和稳妥推进。

二是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永恒的主题。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要理清高考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基本关系与作用机制,考察不同考试内容与结构对学生学业水平与素养的考查信度与效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考内容选择与设计,实现对高中教育过程评价的实质性引领。

三是探索综合素质考核评价。高考分数长期以来在事实上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乃至唯一依据,导致基础教育领域基本上是智育一枝独秀,而对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重视不够。考试招生改革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如何将德、体、美、劳四方面素质纳入考试招生评价体系,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招生录取模式。

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无论如何改革,高考都将坚持以统一考试为主体,继续发挥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的积极作用。

[本文为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措施研究”(项目批准号:18JZD052)的成果]

【作者刘海峰,单位:浙江大学】

原载2019年第20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