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清华大学中外研究生混合住宿模式为例

发布时间:2019-12-23 作者:刘鑫鑫 钱婷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日益强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成为亟须深入探索的重要任务。清华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亚洲青年交流中心积极探索中外学生混合住宿模式,经过四年的探索实践,已经验证了利用第二课堂对中外学生集中教育培养的方式对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契合了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要求。通过介绍学校亚洲青年交流中心的运营经验及取得的育人实效,为推进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混合住宿;自管理体系;全球胜任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日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批示中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根据国家发展需要,2017年,清华大学发布《清华大学全球战略》,首次提出将“全球胜任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全球胜任力是指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主要包括在认知、人际与个人三个层面的六大核心素养,即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语言、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自觉与自信、道德与责任[1-2]。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是我国高等教育亟须深入探索的发展方向。

我国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现状与具体做法

1.在国内高校中创建提升全球胜任力所需的国际化交流环境

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必须为学生营造国际化交流环境,使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的交流和碰撞中深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最终形成能够应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3]。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学生人数比例仍然比较低,而且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采用几乎完全分离的两套培养体系,相互之间的交流还不够充分。因此,在高校中营造国际化交流环境是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2.设计教育培养模式,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

全球胜任力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质,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师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难以实现全球胜任力的整体提升,必须对传统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完善,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优势,尤其需要深入探索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式灵活的特性,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第二课堂提升全球胜任力。

3.规范“第二课堂”管理,提升全球胜任力培养成效

培养全球竞争力的第二课堂不同于传统的第一课堂,既需要给予学生一定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深化与国际学生的沟通融合;同时,又需要加强规范管理,避免第二课堂无序发展,确保培养质量[4]。因此,全球胜任力培养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探索适应于全球胜任力提升的全新管理方法。

中外学生混合住宿: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新模式

按照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清华大学从2014年开始创建并运营“亚洲青年交流中心”(Asia Youth Center,以下简称亚青中心),至今已成功运行四期。该项目以中外学生混合住宿为载体,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教育目标,通过打造国际化交流社区、建立朋辈教育体系、推出全程化培养模式以及倡导自我管理的运营方式等举措,从认知、人际与个人三个层面,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融入中外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沟通协作中,探索形成了一套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实施有力的工作体系(如图1所示)。

blob.png

图1  学校亚青中心提升全球胜任力工作体系

1.打造跨文化、跨学科的深度交流融合平台

亚青中心创新性地探索了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混合住宿的全新模式,打破传统按院系集中、中外学生分离的住宿方式,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供混合住宿空间,打造跨文化、跨学科的深入交流平台[5]。

一是空间设计突出交流互动、舒适便利。按照国际学生公寓标准,为亚青中心重新改建宿舍楼,相同性别的一名中国学生和一名国际学生入住同一个“AB套间”,每人有独立卧室,两人共用客厅与卫生间,在保证学生私密空间的基础上,更加突出“AB套间”学生的交流互动。入住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设计与相互合作的能力,结合中外学生的共同需求,对宿舍楼提出设计改造方案,在楼内增设了接待室、学习交流室、公用厨房、健身房、洗衣房、图书角、放映室和水吧等设施,不仅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日常生活服务,更为学生创造互相交流、深入探讨的空间[6]。

二是学生构成突出文化多样、学科交叉。精心设计与遴选入住学生,力求入住学生文化背景多样化、学科背景多元化。学生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包含了理学、工学、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背景的学生,为学生进行跨文化、跨学科交流提供环境。亚青中心自2014年开展至今,累计有681位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参与,其中涵盖了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29个国家,学生具有理学、工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学科背景。

三是时间安排突出充分交流、深度融合。与一些短期交流项目不同,亚青中心每期持续时间为一年,这个时间跨度很好地弥补了短期交流项目的时间短、交流不充分的弊端,让中外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从初识到相知再到相长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全方位、深层次交流,实现语言相懂、心灵相通、文化相融,为未来更好地携手解决可能面对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奠定深远的共识基础。

2.构建“1+1”到“1+N”到“N+N”的朋辈教育体系

亚青中心在学校师生教学关系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创建了中外学生之间从“1+1”到“1+N”到“N+N”的相伴、相长朋辈教育体系。

一是“1+1”朋辈互助小组。亚青中心独特的“AB套间”的住宿设计,一位中国学生和一位国际学生住在一个屋檐间,在中外学生宿舍搭配时,采用双向选择模式,充分考虑中外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形成“1+1”的朋辈互助小组。两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包容磨合、互帮互助,“全天候、全方位”地深入交流探讨学习、文化等各方面议题,不仅结下了深厚友谊,而且锻炼了语言沟通能力以及包容和接纳不同文化习惯和行为的能力。

二是“1+N”跨文化交流平台。亚青中心的混合住宿模式不仅使每一位学生能与一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室友同住,更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与众多来自不同国家伙伴交流的机会,天然形成了“1+N”的跨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与各个国家学生的交流合作,使学生学会如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交流和互动,如何化解矛盾、形成共识,培养锻炼学生的全局意识、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三是“N+N”国际化开放型社区。集中住宿的模式并不意味着亚青中心学生与学校其他学生的完全隔绝,而是构建一种国际化的开放型社区。参与亚青中心的每一位学生,其课程学习及科学研究仍以院系为主,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又融入到亚青中心的国际化社区,形成亚青中心与各个院系学生之间的“N+N”沟通渠道,向全校学生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形成国际化的校园交流氛围。

3.多部门协同配合,推出全程化、闭环式的管理模式

学校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不断创新亚青中心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形成了集招募选拔、过程管理及总结评估等多个环节为一体的全程化、闭环式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

一是招募选拔,严格程序标准。围绕全球胜任力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完备、公正严密的招募选拔程序。中国学生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经院系推荐,由学校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生管理教师及往期学员组成评审团队,对申请者进行简历筛选和面试选拔,综合评估申请者个人性格、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团队意识、未来规划、主动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意愿等方面特质,确定符合亚青中心定位的学生入围。

二是过程培养,重点匹配资源。学生入住后,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会同相关部门以及各院系,为亚青中心学生重点匹配校内国际化资源。例如:教育基金会为亚青中心的学生专项匹配“研究生中外交流奖学金”,为学生提供生活经费支持;组织亚青中心学生参加海外名师讲堂等各类国际交流活动,提供深度参与国际化交流、深入学习的机会。

三是总结评估,突出改进提升。每一期亚青中心结束后,组织当期中外学生代表交流会、跨期学生交流会等总结会,学生与学校相关部门共同交流探讨亚青中心运行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实际需要,为改进提升亚青中心管理运营模式提供重要反馈。同时,针对亚青中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化视野、团队领导力等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素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估亚青中心对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的成效,为改进招募选拔及过程管理环节提供科学参考。

4.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运营方式

与传统的以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管理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不同,亚青中心创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运营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校相关部门的保障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空间,锻炼学生自我管理和团队领导力。

一是指导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工作组。指导和支持中外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学生志愿工作组,共同成为亚青中心的“自管理者”。学生志愿工作组具有系统完备的组织架构和规范标准的管理制度,下设公共服务部、文体部和宣传部,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专项工作小组,结合亚青中心学生特点,组织常规活动及特色活动,同时建立起沟通联系中外学生的桥梁,承担起亚青中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责。

二是建立PMSS教育培养体系。按照提升全球胜任力的总体目标,亚青中心以丰富多彩的跨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文化育人,建立了由身体(Physical)、心智(Mental)、精神(Spiritual)和社会(Social)四个板块组成的PMSS教育培养体系,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身体(Physical)板块:通过健康饮食、定期锻炼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在竞技性体育活动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心智(Mental)板块:通过学习讨论、思想交流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思考和交流能力;精神(Spiritual)板块: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在精神层面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学会站在不同文化视角思考问题,为开展跨文化的交流奠定基础;社会(Social)板块:通过组织参与集体社交活动,加强亚青中心学生与各方面的沟通交流,培养锻炼学生人际领导能力、移情交流能力和创造合作能力。

亚青中心项目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成效评估

亚青中心教育成果的调研结果表明: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亚青中心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中外学生对混合住宿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不同于国内按院系进行划分的传统住宿模式,也不同于国外高校的学院制住宿模式,亚青中心创建了一种中外学生混合住宿的全新模式,将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进行精准匹配,打破中外学生交流的物理壁垒,在高校中打造了集交流研讨、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社区”,形成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跨学科交流的社区生态。一方面,学生对混合住宿满意度高。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均表示喜欢亚青中心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室友混合住宿的模式,并对亚青中心整体运行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朋辈教育形成长久友谊。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与室友结下深厚友谊,并在离开亚青中心后,还与室友保持长久联系。朋辈教育模式是对传统师生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同龄人间的沟通更加充分深入,促进中外学生形成紧密联系,更好地发挥了育人效果。

2.亚青中心的教育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素养

亚青中心跨文化的交流环境、管理方式和丰富活动,显著提升了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对亚青中心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外学生在中外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文化差异的包容等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尤其对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更为显著。

3.亚青中心对形成国际化校园氛围发挥重要带动和辐射作用

亚青中心中外学生共同组成的国际化学习生活社区已经成为学校国际化教学的一个创新示范基地,对引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校园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亚青中心的中国学生,能够将亚青中心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多文化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传播到所在院系,促进国际化办学理念深入院系、融入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亚青中心的学生积极邀请其他学生参与到亚青中心组织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将亚青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局限于项目覆盖的学生中,更是辐射到学校的各个院系,推动形成浓厚的国际化校园环境,为提升学校整体国际化办学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全球胜任力是学生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重要能力素质,国内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措施办法。作为学生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清华大学亚青中心积极探索中外学生混合住宿模式,经过四年的探索实践,已经验证了这种利用第二课堂对中外学生集中教育培养的方式对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重要作用。亚青中心混合住宿模式、朋辈教育体系、全程化培养方式以及自我管理的运营机制,较好地契合了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要求,为其他高校推进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方案。(作者:刘鑫鑫  钱婷,单位: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参考文献:

[1]钟周,张传杰.立足本地、参与全球:全球胜任力美国国家教育战略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39(2):60-68.

[2]冯琦,张玉兰.全球胜任力的构成要素[J].上海教育, 2018(8):10-14.

[3]何艺宁,朱小亮.论高校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8,15(13):200-220.

[4]李华,张旭东.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98-99.

[5]吴筱君,钱婷,陈龙,等.清华大学中外研究生混合住宿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18(4):35-37.

[6]杨铁娟,高晓莉.趋同管理视角下中外学生混合住宿的实践与思考—以清华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为例[J]. 高校后勤研究,2017(12):24-26.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