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华中科技大学:“集装箱”里的战疫

发布时间:2020-03-01 作者:张晨 程墨 叶天响 郝洲华 黄娟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晨 程墨 通讯员 叶天响 郝洲华 黄娟娟)“病友们,阳光明媚又是新的一天,我们在您身边,请报告体温……”2月29日早上8点,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玉希酒店隔离点的马路旁,一间20平米的简陋“集装箱”内,身着防护服的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医护人员又开始忙碌起来。这个“集装箱”是该院值守的隔离防控医疗点,13名医护人员已经坚守奋战了16个日夜。

隔离防控医疗点为何会设在“集装箱里”?事情要从2月14日说起。

当天上午9点15分,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接到洪山区防疫指挥部电话,紧急通知医院安排医护人员值守洪山区和平街隔离点。作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已承担了校内发热诊室和密切接触者隔离点的医疗工作,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医院召开紧急党委会,决定立即组建医疗队值守隔离点。

上午10点30分,医疗队组建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展开:医务人员迅速集结,培训院感防护知识,巩固医护人员工作职责、流程,准备医用防护用品等。

中午1点30分,经过3小时紧急筹备,由校医院党委委员、外科中医康复支部书记李盛作为领队,13名全科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集结完毕,并成立了隔离点临时党支部。医疗队员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21岁。有11名队员家里孩子幼小,其中黄沁主治医师的孩子还不满9个月。时间紧、任务重,他们来不及向家人告别,当天下午2点赶到指定隔离点。

玉希酒店隔离点可收容隔离病人约70人,但该隔离点没有现成的工作站,只能设在街边一个闲置的集装箱里,里面落满了灰尘和杂物。14日晚上,武汉风雪交加,气温寒冷,集装箱里没有床、棉被,没有电,艰苦的条件和意想不到的状况考验着这支临时医疗队。

尽管疫情肆虐、条件艰苦,但白衣天使的责任和担当,使得大家义无反顾。临时医疗队党支部书记李盛一边安排大家打扫集装箱、清理垃圾,一边向医院党委汇报现场情况,同时加入疑似患者微信群,了解熟悉患者情况。在和平街道负责人的协调下,当晚借了一间房作为临时医疗的工作点。医护人员在堆满杂物的狭小保安室彻夜未眠,整理隔离点疑似患者资料,度过了在隔离点难忘的第一夜。

第二天,医院及时送来补充防护用品、办公用品、生活用品,晚上集装箱也通电了,经过医护人员的打扫整理、擦拭消毒,工作站由保安室迁入了集装箱。

正式上岗后,穿上隔离服上厕所不方便,大家都不敢喝水,穿上成人纸尿裤防止意外。他们边完善隔离点工作站,边完成入住人员信息收集,熟悉患者基本情况,便于日常医学观察、处置医疗突发情况、安抚患者情绪等。

隔离点在抗疫的最前线最基层,直接与群众密切联系,因此隔离点的医疗工作要求医护人员有极大的细心、耐心和爱心,遇到各类临床疑难问题,医院有专门的以全科主任医师李晓南为组长的专家团队,进行专业指导。

每天观察2次体温,询问记录病情,每位新隔离的疑似患者,整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病情变化、检查结果等,特别是合并基础疾病的老人,是医护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与此同时,隔离点入住患者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对疾病的焦虑、恐惧,对简陋环境抱怨。华中科大校医院医护人员利用微信、电话耐心安慰、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还每天在微信群内固定时间点开展健康教育,教大家一些健康小常识及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

短短几天,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得到了隔离点患者的肯定和认可,被亲切地成为“集装箱医疗队”。患者经常对医护人员说:“谢谢你们的付出,你们不容易。”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校医院“集装箱医疗队”仍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入住的疑似患者较多、定点酒店基本配套设施不足,部分合并慢性病的患者病情发展变化快,存在安全隐患……“我们都能克服!”持续奋战在一线的临时党支部成员郝洲华医生说:“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共产党员亮明身份冲锋在前,是对党员身份最好的诠释。”

截至2月29日,该隔离点累计收入隔离病人90人,转出确诊患者5人,目前在管60人。同时,对隔离点工作人员进行防护培训4次,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降低感染风险。

夜已深,这个特别的集装箱内依然灯火通明,医护人员仍在紧张工作着——

“疫情不止,我们不退!”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