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优化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创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21 作者:鄢显俊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作用,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高校应以教育研究和教育评价推动 “三全育人”协同创新,在思政课育人、课程思政育人和辅导员管理育人这三大系统中植入教育研究理念,对育人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三全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根据这一重要论述,“三全育人”成为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行动指南。

目前,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高校和院系的“三全育人”取得优异成绩。同时,高校“三全育人”还需要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作用,促进“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辅导员”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探索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科学的“三全育人”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现状,本文提出以教育研究和教育评价优化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创新的构想,在高校“三全育人”系统工程中,抓住“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辅导员”三大育人系统这个“牛鼻子”,在思政课育人、课程思政育人和辅导员管理育人这三大系统中植入教育研究理念,并对育人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如此,高校的“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辅导员”三大育人系统就可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瞄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同向同行、协同创新,优化“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

1.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指导作用和思政课教师的基础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优化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创新机制,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马院姓马”,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各学科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融合、交叉;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真正从学理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力支撑。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教师对于高校的“三全育人”发挥着基础作用,如果缺少思政课教师的参与,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在探索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偏差,也难以准确地在专业课/通识课中提炼思政元素。因此,高校需要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干部等多个岗位的育人要素,将育人使命贯穿其工作始终。同时,激励思政课教师指导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此外,也要注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

2.引入教育研究理念对育人成效进行教育评价

教育研究是阐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的学术活动。高校“三全育人”在本质上是一个教育目标明确的教育活动,意在实现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三全育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教育研究是扎实推进此项系统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教育成效进行科学评估也就水到渠成。

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提升“三全育人”的成效,就要在“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辅导员”这三大育人系统中植入教育研究理念,对育人成效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教育评价,探索高校立德树人、教师教书育人、辅导员管理育人的普遍规律。

从宏观层面看,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两大类。定量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工具是前测和后测问卷,即在三大育人系统的育人实践开始前对大学生进行前测,实践结束之际进行后测,测评指标根据三大育人体系的育人目标确定。定性研究方法中常用的是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法可以运用于育人的全过程,访谈法可以在一个育人周期(如学期)结束之际进行。

具体而言,对育人成效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教育评价,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将思政课育人实践作为“三全育人”的主导和引领,以思政课育人实践引领和指导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和辅导员管理育人实践的政治方向。二是促进“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辅导员”三大育人系统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同向同行,最终形成育人合力。三是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学术对话的平台,探索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学生管理手段,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在实际操作层面,对育人成效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教育评价应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周而复始持续本科四年。在每个研究周期结束时完成该学期的研究报告,每个学年结束时完成该学年的研究报告,四年结束完成总研究报告并遴选部分学生进行跟踪研究。要稳步推进上述工作,必须在校党委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做好顶层设计,由“三全育人”办公室具体制定实施细则,形成“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辅导员”三大育人系统定期沟通机制和协同育人机制,并在育人实践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指导作用和思政课教师的基础性作用。

3.加强制度设计与师资培训

第一,加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设计。从“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辅导员”三大育人系统出发,可以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划分为思政课教师育人工作制度、专业课/通识课教师育人工作制度、辅导员育人工作制度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包含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育人目标、教育评价和工作考核四项制度内容。其中,育人目标、教育评价和工作考核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则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三个方面的制度设计要加强彼此沟通,以促进三大育人系统形成合力。例如,在进行思政课教师育人工作制度设计时,要引领思政课教师加强对专业课/通识课教师、辅导员的帮助,引导他们设计好课程思政,真正实现协同创新。

第二,完善高校“三全育人”师资培训与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对“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辅导员”三大育人系统的师资培训,一是要学习相关文件和政策,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有关精神和文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二是要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培训,重点是通过培训促使三大育人系统明确各自开展教育研究、进行教育评价、提升育人质量的路径,明确相互支持、协同合作的方式方法。三是进行学生工作培训,让思政课教师、专业课/通识课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辅导员成为高水平的管理者,打造优秀班级。四是加强定期沟通和团队协作培训,引导三大育人体系在学期之初和学期之末,共同商讨协同育人事宜和业务培训事宜,组建协作团队。

[本文为2019年度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用‘思想政治教育实验’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创新机制研究”(191006),重庆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NO.2019 CDJSK 01 PT 23)的研究成果]

【作者鄢显俊,单位:重庆大学】

原载2020年第10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