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东部暖风呵护“教育之花”灿烂绽放

浙江万里学院援疆教师为祖国西北培养人才

发布时间:2020-07-22 作者:史望颖 钱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浙江宁波与新疆阿克苏地区,相隔4700多公里。2018年初,浙江万里学院田卫国、邵鹏飞作为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教育援建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为期三年。

调整教学模式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趣味课堂

初到阿克苏时,田卫国、邵鹏度过了一段艰难的环境磨合期。干燥的天气,漫天的风沙,让田卫国患上了飞蚊症,眼前时常像结了张蜘蛛网,干涩不适。自然水的水质过硬,无法直接饮用,虽然学校配备了反渗透饮水机,邵鹏飞的急性胆囊炎还是会不时发作。

时常“变脸”的天气也让两人难以招架。“如果你不小心没有关窗,那好了,三个小时打扫卫生吧。”田卫国幽默的表述,透着一丝过来人的经验。

这边的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教学模式亟待调整。

“我在授课时更多强调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比如怎么规划安排阶段性学习。”邵鹏飞认为新疆的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和方法上比较不足,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学习的思路和习惯。他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了自己原来的教学模式。

“新疆的学生大多对唱歌、跳舞以及其他文体活动都非常感兴趣,和他们交流很有趣。”田卫国很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课堂设计新颖独特,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趣味课堂。

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优质的本地教师

作为教育援建人才,邵鹏飞和田卫国一抵达阿克苏就投入到了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他们不仅要负责专业课程的教授,还着力于专业学科的建设,助力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转设公办的新疆理工学院。

“传帮带”是他们的重点工作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带领出一批优质的本地教师,才能让阿克苏地区的“教育之花”久开不败。

田卫国负责帮带三个青年教师,他时常开设小型的课堂讲座,和他们一同备课,不吝啬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在实践中不断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水平。

组织和辅导学生竞赛是邵鹏飞“传帮带”工作的一个突破。去年,他组织了蓝桥杯、互联网+两个大赛,带领学生队伍获得了多个自治区级的奖项,大大改善了该校学生竞赛的氛围。今年,他作为辅助支持,把竞赛的组织工作交给了本地年轻老师,将这个活动更好地传承下去。

新的学期,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开办了“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师生间交朋友”的安排大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他们通过结对一名贫困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学生和家长对援疆教师的热情与友好,也体会到了维族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深入当地,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援疆教师不仅在教育上帮扶,也深入到当地,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校每年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他们去结对帮扶的维族村,深入民族同胞家,跟他们同劳动、同吃住,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当地农民的产品销路不畅,学校就举办了“消费扶贫”活动,援疆教师也经常向村民们购买一些农副产品,关心他们的生活。

“去年八月十五,一场大风把当地果农全年的希望毁去了五分之三。”田卫国一问才知道好多农户都没有投保,这让他们只能自己承担这些损失。于是,他和同事开始挨家挨户地宣传,积极动员大家尽量投保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得到了许多农户的响应。“新疆的水果很甜,买来寄给家人朋友很不错。”田卫国也经常帮忙推销或者自己购买,和当地的农民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援疆之路,已经走过了两年。“学校从一片贫瘠变成了现在的绿树葱葱,我们已经习惯了这边的环境,心中总有些依依不舍。”邵鹏飞见证了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改变,也牵挂着它的未来发展。

“在援疆的最后一个年头,我们将站好最后一班岗,不留遗憾,为祖国西北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邵鹏飞和田卫国期待更多来自东部的“暖风”,吹开祖国西部的花朵。(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钱欢)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