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王欣婷:在写作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发布时间:2020-12-15 作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微信图片_20200509165228.jpg

图为《远行的少年》一书作者王欣婷

14岁,花一样的年华背后,是或深或浅的生命辙印;14岁,有时候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是成长的新起点。回首14岁,有的人无甚留恋,有的人或许不堪回首,但作家王欣婷却念念不忘,并将彼时的酸甜苦辣变成小说《远行的少年》,以一个少女独自去英国求学的故事,与当年的自己做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联结,对青春予以一次别样的纪念。

书中既有初到异国他乡的新奇与苦涩,也有超越孤独、战胜自我的欣慰与快乐,可谓极其励志的青春故事。正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所说,《远行的少年》不仅讲述了丰富有趣的留学故事,更是通过展现鲜活的留学生个体,传递出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和向上的精神。那么,书中的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小留学生们会遇到怎样的生活?作者如何看待当年的那段经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90后作家王欣婷。

“我想塑造一个少年的非英雄式成长”

在王欣婷眼中,14岁充满着新体验、新转折、新挑战,有笑有痛也有泪,是一种糅杂着多重情感的新征程。《远行的少年》主人公与其说是她自己,不如说代表着异乡求学的多数中国少年。从开篇只身漂洋过海到英国南部的布朗斯中学报到,结识新室友、第一天就上错教室、忘记交物理作业、三天两夜的徒步露营探险等,王轩毅所经历的,大多数留学生往往都经历过,感受与体验也似曾相识。

故事虽然写出留学生所共有的记忆,很能引起共鸣,但王欣婷表示,小说毕竟是小说,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再创作。“主人公基本的日常学习、活动和生活安排,来源于我的经历。为了细节更真实,校园的设置也是按照我之前就读学校的模样写的。关于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想象的,最多可以称为半自传体小说。但我更多的是想在细节上塑造一个少年非英雄式的个人成长,希望读者从故事中可以感同身受”。

“我是一个记忆力并不太好的人,哪怕是真实经历过的事件,要变成小说情节,还是需要借助想象的力量去填充。”王欣婷说,因为有真实经历作为基础,再创造的过程并不是非常困难。第一稿从2018年开始写,用了大概半年,主要是利用周末的时间。而之所以在欧冠上着墨颇多,不仅因为王轩毅有点男孩的性格,喜欢运动,“这个设定其实也跟那个年龄段的我有相似之处。欧冠决赛时间也刚好在5月底,学年快结束的时候。把足球的元素加入书中,我觉得非常符合主角的人设,也有助于情节的推动,如欧冠是让王轩毅和佩德罗成为朋友的契机。同时,我希望用欧冠那场比赛来映射主人公的转变和成长”。

“阅读给我的写作很多帮助”

据了解,王欣婷从小有写日记的习惯,大多每周记一次。在周记里,她较少清晰地描述具体事件,更多倾诉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情绪,如对国内同学的想念等。重新阅读周记,对她有一定帮助,至少能找到当时生活的感觉。

“我小学成绩不是很好,但写作文一直没觉得是难事。长大后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家长为自己孩子写不出作文而头疼。”王欣婷说,她从小就有阅读的习惯,这大概是学校和父母都很重视阅读的结果。到了英国后,英语阅读是她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读中文书籍也读。她现在还记得,在回国的飞机上,读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时的那种揪心。这一点亦体现在小说中,为了攻克语言关,王轩毅非常自律,争分夺秒地学习,每天都在背单词、读英语书,周末泡自习室,啃了不少《简•爱》《雾都孤儿》《呼啸山庄》等名著。

因为爱读爱写,加上当年的记忆实在深刻,《远行的少年》因此变得水到渠成。写作对王欣婷来说,是最合适的最痛快的表达途径。近几年,她更明确地把写作当作希望去毕生追寻的事业,并按部就班对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等,如幾米、曾孜荣、梅思繁等进行专访。她也有意识地在平时训练自己的文字、学习别人的作品、思考如何把一部小说写得更好。 

“出国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远行的少年》出版后,很多读者发表了感言。有的表示:“作者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了远赴异国他乡求学的小小少年各种历程,为她的勇敢喝彩,为她的毅力点赞。”也有的不吝赞扬:“这本书的故事对于小小留学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爸妈们和小孩都适合读,能更好理解和安排留学生活。”的确,在基础教育阶段留学,会遇到各种挑战,痛苦大于快乐也许是小留学生们的普遍感受。

主人公王轩毅入学伊始,因为不知道如何与室友沟通、没有朋友,也是闷在被子里哭了一通,靠12封老友的来信寻求精神慰藉。在王欣婷看来,出国学习最大的难题,首先是语言,语言问题又会衍生出别的问题,如交不到朋友、难以融入当地等。而远离家人和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又可能引发心理问题,特别是那些适应能力不强的孩子。让出国学习更顺利,最好是自己的意愿,而非家长逼迫。“我知道一些家长强迫孩子出国读书,导致孩子长期怨恨家长,并一直认为出国是错误的选择。出国前的准备也很重要,准备包括语言能力的提升,孩子参与学校申请等一系列的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申请的过程中去学校看看环境,和校长、老师沟通。留学过程中,希望大家有一个开放心态,尝试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关于不少人关心的要不要初中时留学的问题,王欣婷的回答是因人而异。“我是自己主动提出想出国留学后,父母才帮忙安排出国的。一定程度上,这让我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遇到的各类问题,毕竟这是自己的选择。对我个人来说,出国读书对成长有积极影响。但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应结合自身情况,再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我会把困难化作未来的养料”

回首在布朗斯学校学习的四年,王欣婷认为并不是最快乐的时光,但留学让她加速成长,一年比一年自在,从默默无声的隐形人慢慢变成学校较为活跃的分子。“记得有一次,我在历史课上调侃另外一个同学,历史老师忍不住用英文感叹:希瑟,你真是变了很多。希瑟是我当时的英文名。其实,不是我变了,而是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在布朗斯学校,有很多美好且快乐的回忆,但也有辛苦和压抑的一面,或许这就是青春期的两面性。”王欣婷慨叹,与一些人不同,她更愿意把这些辛苦与挑战看作一种蛰伏,是在为未来能自我实现做准备。“一段对我们重要的时光,并一定只有纯粹简单的快乐,还会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对当初去英国的自己说些什么,我可能会说,现在所遭遇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未来都会化作生活的养料。”

而所有的付出最终都会有所回报,在《远行的少年》结尾,王轩毅的名字从大礼堂的舞台正中响亮地传出来,那枚网球拍形状的徽章是对她汗水与隐忍的最好认可。对于少年来说,最重要的是就是全力以赴追梦,勇敢做自己。当王轩毅的故事暂告段落,作家王欣婷的故事则刚刚开始,“到目前为止,写作是我最喜欢、最能从中得到满足、最有动力去做的事。不过到底还能写出什么,甚至还写不写得出,我没有把握,但这可能也是创作的魅力所在吧。处在让人常感虚无的时代中,能有一件渴望追寻的事情,已经很珍贵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贵勇)

image.png

《远行的少年》,王欣婷著,接力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