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持续精准施策 稳步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23 作者:万明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对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行使用国家统编三科教材情况进行了调研。无论是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三区三州”,还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积极向上,管理有序、校风朴实,校长、教师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清晰认识,都能充分认识到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创造更多升学、就业和发展机会。家长乐于让学生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学校努力克服困难,保障统编教材教学平稳运行;学生对统编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也很感兴趣。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已经有了很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环境,全面推行使用统编教材,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民族的共识。

制约和影响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依然是师资队伍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制约和影响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依然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结构性短缺。师资问题是多次调研中各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政府、学校和学者共同认识到的问题。提高教师水平的有效办法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力度,对此,国家对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增加了“国培计划”和专项支持计划,投入巨大。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大学教师培训部门要统筹规划、了解需求,做到精准培训。这方面还存在着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还不能完全做到按学校和教师的需求进行培训。常常有上级安排给学校的培训任务并不是学校最需要的,学校和教师亟须的培训缺乏有效供给,培训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培训任务使一部分教师暂时离开教学岗位,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师范院校学生到民族地区支教或实习可以作为补充教师的重要来源,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学校都没有师范院校支教或实习的学生。各省和自治区都有多所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培养标准明确规定有不少于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实习,这方面的工作显然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我们应该做好师范院校到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实习、支教的对接协调工作,特别是对音、体、美、生物、地理、历史等小学科急缺的师资进行精准补充。大学毕业生讲普通话标准,教学方法新颖,工作积极投入,学生们也很喜欢。我们在调研中看到顶岗支教的学生做观摩课、共同研究教学的校本培训情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统筹协调,和精准扶贫一样,大学和民族地区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以脱贫攻坚精神持续帮助民族地区学校,以顶岗支教方式缓解师资不足的困境。多年来,有许多省、自治区在积极推进大学与地方合作、吸引大学生支教方面做得比较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极大地缓解了民族地区幼儿园、中小学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一村一幼”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学前教育,对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我们考察了多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幼儿园,园里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教育思想明确,把学习讲好国家通用语言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园长们说:“我们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完全能够适应以国家通用语言为基本教学语言的小学教育。”事实也是这样,凡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国家通用语言听说都没有问题了,就能很好地适应小学教育。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要高度重视村幼儿园和乡镇幼儿园的建设,提高建设标准,配备合格教师,规范教学活动,提高适龄孩子的入园率,把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学习目标。同时,乡村幼儿园对社区农牧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也会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联系的重要平台。

信息技术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要更好地与教师联动

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疫情期间,教育部发布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形成的规模化在线学习,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适应了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调研中看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已经不大,和5年前“改薄”与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相比,硬件条件又更新了一代。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直播课程等已经覆盖大部分民族地区学校。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为民族地区输送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地补充了民族地区教师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短板。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了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的成就,也听到很多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常常会说,本地区已经加入了由省会城市名校主持的网络学习空间或网络直播课程,课堂教学与国内名校可以做到同步。但是,当我们走进民族地区学校和课堂时,却很少看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场景,和城市名校同步课堂教学的场景更难寻觅。民族地区要努力做到教育信息化条件建设与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同步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由此我们认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关键的问题仍然是补充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家庭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优质的师资条件、充分的学习资源等,为城市学校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空间,使得线上线下学习成为可能。民族地区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个人,目前还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从许多民族地区中考、高考成绩、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来看,也不可能与城市名校课堂教学做到同步,即使可以做到课堂教学同步,也是少部分优秀学生受益。网络学习空间、名校的同步课堂也不能代替每天和学生相处的优秀教师。教师本身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只有教师才能把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教学质量=教师学科素养×(信息化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方法素养+……),如果教师不具备合格的学科素养,信息化能力、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因此,民族地区在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加强精准培训,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学科结构合理、热爱民族教育的师资队伍。这是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作者万明钢,系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9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