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扎根中国大地进行科学研究,助力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发布时间:2021-09-30 作者:王若熙 李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我有生之年,把我的终身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努力。”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92岁高龄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

9月28—29日,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暨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京举行。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介绍,此次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共评选出获奖成果344项,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199项。

传承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科研精神,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

微信图片_20210930114123.jpg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颁奖大会上发言 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 摄

顾明远1949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曾留学苏联,一直致力于教育实践与研究,至今已经72年了。“我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亲眼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从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建成如今在校生2.8亿多人的教育大国,并向教育强国迈进。”他的获奖专著《中国教育路在何方》研究了教育热点问题,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澄清了许多错误的教育观念,并提出了建议。

据崔保师介绍,此次获奖成果富有鲜明的时代性、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性、彰显了丰富的实践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李春玲的论文《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论文二等奖,她说:“一个好的教育问题的研究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民众排忧解难,为政府建言献策。”

“想为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师和孩子们做点儿事”

微信图片_20210930114114.jpg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在颁奖大会上发言 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 摄

追随顾明远等老一辈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脚步,一大批扎根中国大地、为教育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的中青年教育学者成长起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授说:“特别想为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师和孩子们做点儿事,乡村教师质朴的目光和乡村儿童渴望的眼神直击着我们的心灵。”他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已有30余年,研究领域经历了教育现代化、教育全球化等,最终锁定在研究农村教育上。他组织百人团队多年开展乡村教育调查,累计收集教育统计数据190余万条、乡土教材1500余本等等,建成了中国农村教育专题数据库。在调研过程中,有时为了获得一个教学点的真实数据,经常要驱车百余公里,途中经常遇到“此处因山体滑坡已致几十人死亡”的警示牌,而到了学校,却只有一位老师和几个孩子。但他坚持扎根乡土研究教育。“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靠教育;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邬志辉说。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院薄存旭的论文《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贫困生成机理及助学行动导向》在此次评奖中获三等奖,他说:“做好教育研究,必须有教育情怀,勇担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

“小学里的‘小’就藏着无穷的‘大’,因为它决定了祖国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210930114119.jpg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在颁奖大会上发言 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 摄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扎根本土研究,也包括扎根一线课堂,从课堂实践中发现和研究问题。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论文《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从“三个超越”到成志教育的升华之路》在此次评选中获一等奖。这项研究,起因于窦桂梅三问:从教师层面,如何立足鲜活的课堂实践研究,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从校长层面,怎样才能带出一个有科研生长力的研究团队?从学校层面,怎样提炼中国特色的基层实践经验,创造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就这样,清华附小每周四的“一日蹲班”开始了。“一日蹲班”由清华附小学科教研、德育、后勤保障等管理者、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开展从一门学科关注到全学科,从一所学校整体到一个班级、一个儿童的具体课堂育人行动研究。从早到晚,学生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向“蹲班”老师完全开放。“这种‘蹲’,既是一种浸润式的深度观察,又是一种参与式的专业倾听;既是一种管理上的监督诊断,也是教师间的互相交流学习,更是基于儿童是否健康、阳光、乐学的生活现场的现象分析改进。”窦桂梅说。小学教育是一门科学,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说:“一个人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一个国家和社会教育发展中的特色与风格,都能够在这个人或这个国家的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的胚胎和萌芽。”

面向世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自从事民族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以来,我几乎踏遍了民族地区每寸土地,也到不少国家了解他国的少数族裔教育情况。”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苏德教授的著作《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实践概论》被评为二等奖。“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相比,只有中国共产党把民族问题解决得最好。我越来越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过程中的大智慧、大格局。这不是一句口号,是我切身的感受。”

面向世界舞台,教育学者们自觉总结本土教育特色。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基于近20年对国内外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提出中国人的4种学习范畴——集体性个人学习、集体性集体学习、个体性集体学习、个体性个人学习。其论著在此次评奖中获二等奖。

引进来,走出去,随着中国社会步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理解及国际理解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国际理解素养被确认为18个必备核心素养之一。”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郑彩华说:“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理念和基本途径。”她的专著《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在此次评奖中被评为三等奖。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今年4月考察清华大学时,总书记又强调了这一论述。

广大教育工作者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科学研究,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见习记者 王若熙 记者 李萍)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