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贾语凡:“爱中管教”让亲子共同成长

发布时间:2021-10-20 作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初中时,他调皮好动,常惹麻烦;高中时,他厌学打架,差点辍学。在老师眼里,他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在父母眼里,他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但是,就在许多人对他失去信心之时,他的父亲毅然放下所有,全身心陪读,悉心教导,他因此实现逆袭成长。大学时,他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却深受父亲的影响,最终选择了帮助更多家庭完善亲子关系这一事业。

而之所以以家庭教育为志业,他说:“青春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此时孩子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有时候矛盾还特别激烈。如果处理不好,找不到相处之道,孩子未来可能很糟糕。我知道那种被他人冷眼看待、被斥责被放弃的痛苦,我也体会过找到家庭教育方法之后,亲子双方难以言表的幸福,所以我想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家庭,让更多的父母看到家庭教育的实质,亲子共同成长,携手奔赴美好。”

他,就是“爱中管教”的倡导者、家庭教育专家贾语凡,他与父亲贾容韬近年来做了800余场公益讲座,从“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理念开始,给陷入苦痛之中的父母实实在在的指导,为他们上好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有效沟通、成就自我这四堂课,找到教育青春期孩子的秘密。他从事家庭教育帮教工作11年,累计接触了12000余个家庭,众多家庭因为他的帮助而走出阴霾,重见希望,绽放阳光。

亲子之间要有明确的责任界限

问及当前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贾语凡认为界限感不强是其中之一。传统的中国家教观往往将孩子视为家庭的财产或私产,对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缺乏认知和尊重。这种观念像野火一样,会带来家庭教育的其他问题,并随着孩子的长大冲突日益增多,形成爱不是爱、管教不是管教的尴尬局面。孩子认为自己不自由,父母也总是陷入焦虑之中。

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思维活跃,思想开放,骨子里崇尚自主。父母如果对此无觉悟,单纯以自己的成长经验来对待当下的孩子,一旦产生亲子矛盾,基本上无法有效解决,甚至让矛盾越来越深。而破局的关键,就是父母自身观念的转变,重新看待孩子,看待亲子关系,树立界限意识。

“树立界限是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产生责任感。而责任感能帮助他们砥砺奋进,产生向上动力。”贾语凡表示,有了界限意识,孩子就知道自己的行为结果要由自己承担,会慎重做选择,愿意承担选择后果;父母也不会越俎代庖,剥夺孩子的锻炼机会,转而思考如何对孩子的选择进行后果评估,分析利弊,做出最坏打算。

他举例说明,当孩子跟父母说要去见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父母该不该同意?这时,父母不能靠感觉来决定,而是要评估后果。如果存在陷入传销窝、被坏人拐卖的风险,即使孩子说“一切后果由我承担”,也是不能同意的,因为这个后果孩子承担不起,最终还要由父母来买单。孩子可以决定的是穿什么衣服、带什么东西等。父母与孩子都有界限意识,享有各自的自由,也担起各自的责任,才有望收获理想的教育结果。

亲子之间的关系很像太极图,是有明显边界的,是对立统一的。都说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合力,但在贾语凡看来,合力的基础是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是在养育方面有清晰的界限划分。无界限的爱,看似伟大,其实很不稳定,容易崩盘。因此,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学会“爱中管教”、界限分明,分清到底是自己的事还是孩子的事,巧妙引导孩子丰满羽翼,自己去提高能力,积极自主思考,寻找生命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

“孩子不是到了18岁就一夜之间长大成人。”贾语凡说,父母有界限意识,便知道哪些事情应该为孩子做,哪些要由孩子自己做。孩子还小时,不会洗衣服,父母要做,但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能自己动手了,最终要交还,即把穿衣、做饭、做家务、学习等事务逐项分阶段还给孩子。这是为他们后来的独立做准备,是为了培育独立人格和自理生活习惯,而不是到了18岁突然让孩子去做所有的事情。有了界限意识,孩子会知道自己的成长脉络,也会对父母感恩,知道以前都是父母在替自己做事。“一些孩子攻击自己的父母,出现啃老现象,一些父母生气孩子不感恩,自己出力不讨好,说到底还是界限不清,在责任划定上出了问题。”

当父母不包办不替代,忍住替孩子担责的冲动,由控制转为引领,孩子就得到选择成长的机会,自行评估选择方案,承担行事后果,因此慢慢变得独立而自律,父母也就会慢慢走出焦虑。

爱的指向是一生不是一时

贾语凡一直不太认同孩子叛逆这一惯常说法,在他眼中,幼儿在度过0到3岁的依恋期,进入儿童期后,开始想要摆脱他人对自己行动的控制。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除此之外,还致力于摆脱他人对自己思想的控制。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冲破父母的精神束缚,是一个自然的必经的过程。虽然打破了原有的模式,却为父母新的成长带来契机。

所以,一旦遇到孩子顶嘴,就认为孩子叛逆,这种观点是要不得的。青少年的“三观”还未完全确定,在自信与怀疑之间徘徊。此时由于身心迎来高速发展期,孩子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了建设自我的迹象,如照镜子等行为,因此身边的人对之有很大影响,尤其需要科学引导。贾语凡举例,有的女生中学阶段谈恋爱,但因某种原因分手后,可能一辈子恨异性,或者不信任他人。此时,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建设自我,引导孩子科学看待感情问题,构建积极的人生哲学,分辨是非,接纳自我。

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帮助,是建立在着眼于长远这一基础上的,即任何教育行为都要基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当下,一些父母看上去很爱孩子,但其实是溺爱。父母给孩子的爱是真爱还是溺爱,实际上很好判断,即指向是一生还是一时。指向一时的物质满足,往往是溺爱;而指向一生的心智成长,才是真正的、有营养的爱。

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也好,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也好,基于长远的爱,孩子听得进去,更容易起到效果。关于孩子的学习,贾语凡认为,孩子学不好不一定是能力问题,而是认同感、价值安全感没有建设起来。心要先静下来,再去处理好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划。如果父母没有着眼未来,一上来就和孩子谈学习,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权宜之计是先不招惹孩子,暂时不谈学习,把孩子心理问题梳理好。基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引导孩子树立长远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再去激发学习动力,这样更容易实现逆袭。学习成绩的底层是学习动力,做好了心理建设,孩子自然会走在正确的学习之路上。

至于沉迷网游等行为问题,贾语凡认为,也要从长远设计来改变孩子的当下行为,而不是通过某些激烈行为,指望一下子遏制孩子的不良习惯。媒体报道过的一些机构,之所以没有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或者一些孩子参与后没有发生真正的蜕变,反而发生一些极端事件,是因为伤害孩子的不是机构本身,而是孩子认为父母欺骗甚至抛弃了自己。孩子不再信任父母,也轻易放弃了自己,破罐子破摔。

父母固化的教育观是个大问题

在贾语凡看来,每个家庭都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出现问题不必遮掩,不必自责,更不必焦虑。升级教育观,改变自身行为,和孩子一起解决,才是理想的家庭教育之道。

接受过大量家长咨询后,贾语凡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同样具有亲子关系不佳、孩子厌学、沉迷网游等问题,很快走出困境的往往是那些父母愿意改变并立刻付诸行动的家庭。他自己其实就是见证者——“上高中期间,我能从班级倒数、处于退学边缘到考上名校,主要源于爸爸的改变。爸爸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把我的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毫不犹豫地关掉自己的工厂,到学校附近租房子,成为一位专职的陪读父亲。陪读之初,我内心是抵触的,但万万没有想到,爸爸把陪读当成了重塑自己教育观念的契机,把陪读当成了自我修炼的熔炉,把陪读当成了读父母大学。单从这一点,不能不让我肃然起敬。我从爸爸身上,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对未来的希望。而且,爸爸和我始终在一个频道上。看到爸爸的付出,我心里有了改变的意愿,把对老爸的信服和崇敬化作了奋进的力量。”

那些矛盾始终存在乃至越来越激化、孩子成长困境一直没有改变的家庭,往往是父母没有继续学习的意识和改变自我的坚强决心。“家庭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个体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只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系统属性,才能实现理想的家庭教育。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庭教育其实需要按下重启键,父母要用新的角度来看待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父母的自我教育也要纳入其中,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义。”贾语凡说。

有人可能认为,出现问题时,孩子才是破局的一方,即孩子先改变,父母才能改变。在贾语凡看来,孩子不可能带动父母成长,也无法重塑父母的教育观,这个循环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在家庭系统中,父母和孩子通过关系的联结形成整体,唯有父母主动改变,孩子才会自然而然地调整自己,和父母进行匹配,这个过程就是父母影响孩子的过程,也是家庭教育走出困境、亲子共同走向新生的路径。

贾语凡还表示,父母在育儿上是一个共同体,要携手努力,一起改变,让彼此变得更好。夫妻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需要保持一致的教育观。例如,孩子向父母要钱,两个人要达成一致,即无论面对谁结果都是一样的,一方如果出差,可以授权委托对方,但底线是坚持商量好的既定原则,只不过应对的方法不同而已。父母在教育理念上一致,再面对孩子,孩子更容易产生规则意识。相反,如果父母分别面对孩子,单线联系,各行一套,很容易带来新的问题。

爱与管教的关系像是竹签与糖葫芦

对于“爱中管教”,一些人的理解是对立关系,爱就是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管教则要严厉。对此,贾语凡形象地打比喻,爱与管教更像是竹签与糖葫芦的关系,是无法分割的。爱更像是动机,尊重、理解、宽容等都是爱的维度。以对孩子长远的爱为底色,这种管教能让孩子更为信服,愿意接受,起到真正助力成长的目的。爱中管教的目标是,洞察孩子成长规律,让孩子在界限内尽可能地享受自由,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

“爱中管教的核心是先解构再建构,解构即打破原有的固化认知,懂得孩子身心成长规律,建构即以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以合适的方式方法展开教育行为。”贾语凡说,懂孩子是父母必须要有的智慧,以孩子的拖延为例,有的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认为孩子懒惰,其实里面要有个区分,到底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是态度问题,催促一下即可;是能力问题,则需要父母多给予锻炼机会,给孩子时间。再比如,如果孩子想要买鞋,父母要了解原因,是为了虚荣心,还是真需求。知道了买鞋的目的,让孩子明晰父母决定的理由,这样孩子会心悦诚服接受结果,既感受到了父母之爱,也学会了感恩。

在贾语凡看来,引导孩子成长,在爱中管教,有道和法两个层次,父母对此要清楚,有必要自我觉知,跳出溺爱与控制两个极端摇摆。作为教育的主体,父母实际上是孩子成长的客观环境,是存在于孩子客观世界中的重要他人。只有试图让孩子心中有父母,孩子心中才能装下父母;只有感受到父母是在爱中管教自己,所有的管教行为都是因为爱,是为了自己未来的成长,管教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我在教育咨询实践中,看到有很多父母需要帮助,有很多青少年需要唤醒,我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我也走过了比较特殊的青春期,对我自己是有喜有痛,对他人则是一面镜子、一个借鉴。”贾语凡说,“受父亲影响,我把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让更多家庭变得更好看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我认为自己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不敢说我有多么高的人生境界,但帮助陷入亲子困境的家庭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我有一个发心,那就是求的不是眼前而是长远的回报,如果更多的父母懂得爱中管教的意义,与孩子相亲相爱,共同成长,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我也算是在做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贵勇)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