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推进“双减”迫切需要学校整体治理、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1-11-15 作者:楚江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引发广泛热议和强烈反响的“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广大中小学正按照有关部署深入推进。在师生看来,这一政策不仅重新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共属性,将教育主导权还给了学校,且在很大程度上为家长减轻了经济及精神负担。应该说,政策实施效果良好、前景可期。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学校、教师及家长并未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存在被动落实、机械应对等现象。那么,学校该如何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呢?

尊重教育规律,构建良好生态。曾几何时,一味追求学业成绩成为教育生活的主流乃至唯一。在很多地方,教育丧失了理性、自然、平和的品质,逐步演化为盲目狂热、急功近利的技能训练营,包容差异、以平常心对待教育的良好生态被破坏了。因此,“双减”首先需要摒弃“立竿见影”的观念、“揠苗助长”的做法,理性冷静地捍卫教育的原点精神,用质朴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在常态的教育坚守中回归正常、静待花开,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自主、可持续发展。

整合教学内容,塑造高效课堂。“双减”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学校的课堂教学问题。课堂教学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落实“双减”需要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以自身的成长节奏学习,健康成长。

推进系统治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后服务延长了工作时间,教师的担子重了、压力大了。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系统思考、综合治理,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同时引入增值评价,不搞平均主义,形成“要想减负成功,先为教师减负”的基本共识,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使教师把“双减增效”内化为自觉的日常行动。目前,已有学校实行教师轮流课后服务、弹性上下班等制度,值得借鉴。

因地制宜,创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课后服务质量决定“双减”成效。课后服务绝不是简单地看住孩子、解决放学后无人接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挖掘潜能,发展其核心素养。课后服务可以分两种:正常下班后的托管看护、作业辅导、课外阅读、社团活动等普惠性服务属于基本服务,费用可由政府财政保障;同一时间的特长发展、拓展延伸、兴趣小组以及延时和暑期托管等个性化服务属于拓展服务,通常可采用成本分担机制。因此,学校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优化形式、创新载体的同时,应多方协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目前,有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引领下同共青团、工会、社区等联合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并吸纳大学生、退休教师、能工巧匠等参与,效果良好。

相互理解,塑造包容的家校合作共同体。以往,一些家长把家庭教育的责任交给校外培训机构,如今家庭教育回归,只养不育的时代结束了。作为一场观念和行动上的革命,“双减”不仅需要家长理性规划孩子的未来,同时也需要与学校真诚合作、协同育人。家校应加强沟通,在教育理念、内容、方式上保持基本一致。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给家长提供科学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庭与学校互补,避免家庭增负、教育低效。

(楚江亭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特色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20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