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内卷”时代,我们依然还要守住什么

发布时间:2021-12-08 作者:程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近三四十年,适宜的政策和国人非凡的勤劳让我们国家获得了空前的进步,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充满了竞争和巨大的压力,这是家长内心焦虑的根源。高压之下,各种教育观念都有人追随,有的提倡要“顺应”这种内卷的潮流,用加码的方式不断“鸡娃”,或者用“科学的方式”“合理”鸡娃;有的主张要跳脱出来,给孩子减压甚至“无为”“躺平”,他们相信将来不会再有这么强的社会压力,或者认为自己的孩子怎么都能有口饭吃;也有的主张均衡地保持中庸的状态,还有的想另辟蹊径发展孩子的独门绝技……每所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情况,每位家长、每位老师都有个人的观念和对孩子的独特期许,这里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社会的丰富性也不需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不管怎么说,即使压力再大,即使再内卷,我们也有必要提醒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些底线总要守住。

第一道底线就是各种形式不必要的暴力和胁迫。压力之下,成年人最容易把压力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孩子。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他们是这么定义打击式教育的:“实施打击式家教的父母总是以一种求全责备的‘挑剔’目光对待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都难以得到认可与表扬。即便是孩子考试得了98分,家长也要拿隔壁孩子的100分比较,抱怨‘不理想’‘有差距’……”这里的被试者都已经是青年了,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年代大致是在15-30年前,而今天,这种打击式教育依然盛行,原因就是今天的家长与教师承载了更大的压力。如果没有相当高的认识和境界,家长和教师很难做到不直接转嫁这些压力,而转嫁压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上述打击式教育,通过发泄自己的不满“鸡娃”。严厉,没有耐心,没有任何理解地单方面要求孩子必须做到,不顾孩子实际制定目标和时间表,向孩子表达这样的意思:“别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你不成”……很多家长、教师在压力之下都会选择这样的态度。

没有必要的严厉甚至暴力不是教育,只是情绪发泄,且不说它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还会让孩子厌学,让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受损,而且它还是“反教育”的。乔纳森·弗里德曼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两组孩子到一间房中玩各种玩具,规则只有一个:机器人玩具不能碰。一组孩子遇到的是和气的老师,老师温和地说出规则,还编了理由:机器人可能漏电;另一组孩子遇到的是严厉的老师,老师恶狠狠地用威胁的口吻说出同样的规则:碰了要给予报复。多次试验后表明,两种态度在让孩子不犯规上起的作用是差不多的,每组都有淘气的孩子去碰那个“违禁品”机器人。但差别是长远的,六周后这批孩子重新被邀到这个房间,没有老师再提示规则,和气组的孩子玩各种玩具都比较均衡,玩机器人的只略多,而严厉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扑向了那个机器人……没有必要、没有理由的严厉甚至是一种“反教育”!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更要付诸行动,要能吸收一些压力。我们还要知道,孩子的承受能力是弱小的,与成年人无法比,而更可怕的是,当我们把外在的压力直接以严厉的形式向他们转嫁时,他们往往就是压力的终端,再也没有可以转嫁的地方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失衡,一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击性话语还会伤及他们的自信和安全感,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一生都难以疗愈的心理创伤。

第二重底线便是要满足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需要,这就像农作物的种植,错过了农时,种子永远也不会发芽。有研究表明,出生前后营养严重不良的孩子,比如出生在大饥荒年代的一批孩子,他们的身体会长期“记住”这种饥饿状态,罹患肥胖症、糖尿病的概率会非常高。人的成长是一个既定的程序,某一时刻的需求没有满足,过了这个阶段再去满足往往无效,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发展心理学为教育科学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孩子成长的什么阶段要发展什么能力和素质,同时也揭示着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他阶段难以替代的需求。

比如6-12岁的孩子,在婴儿期发展出了比较好的安全感、幼儿期发展出了比较正常的自我意识后,他们就有了要扩展自我的需要,有了一种“我长大了”的意识,要去“征服”更新更多的领域,这时一种相对的自由和尊重就成了他们的心理需要,要给他们“下放”一些权力,划定一个界限,在这个界限之中都是他们自己的世界,“我的地盘我做主”,他们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动。当然,他们并没有长大,依然很弱小,家长和老师一方面要给他们帮助和扶持,为他们划定好安全的边界,另一方面还要给他们自由,让他们从自己能力的提升中感到自信与快乐。如何把握这中间的尺度,这是家长和老师要用心体会的,每个孩子的尺度都不一样,但发展心理学已经告诉了我们大致的方向。

不过在现实中,上了小学的孩子就开始面对学业压力了,家长和老师都存在着两种倾向:包办或放任。很多家长因为学业发展的压力和对安全的担心,他们不愿轻意“下放”一些权力,比如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限时自由探索的权利(也就是玩的权利)。再有,作为小学生,他们的人格也没有得到尊重,某些方面还是把他们当幼儿,比如会用命令的口吻让他们去做某事,而不是像成年人那样,平等地以讲清理由为调动他人的前提。这个阶段的家长没有做到及时“放权”,孩子在很多必要的领域内都没能亲自与这个世界“交手”,孩子将来或者会缺乏自己探索的勇气,或者感受不到自己发展、成长的力量。因为没有自信,他们的下一步发展也必然会是迟滞的,甚至会影响他们成年时对世界的态度。当然,放任的家长更是错误的,只不过它的危害比较容易被认识到。

到青春期孩子慢慢独立之前,孩子都需要家长与老师不断给予关怀,也需要不断放手,最终让他们走向正确、健康、安全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需要,不能错过,错过之后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可能花数倍的精力也难以挽回。

当然,我们还要守住孩子品德和三观的底线,很多家长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底线是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为此我们都要学习更多的教育知识。(程路)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2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