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东华大学:红土地上的牛角瓜开出“经济之花”

发布时间:2021-12-09 作者:任朝霞 张雨菲 朱一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图片23.png

团队成员在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学校供图

图片25.png

牛角瓜开展规模化种植。学校供图

在云南省红河县,干热河谷是典型的生态景观,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光热资源,但也面临着长年干旱缺雨、植被稀疏的现状。

在这片红土地上,有一种格外坚强的植物存活了下来,它就是牛角瓜。牛角瓜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虽然外表平平,却是重要的生态修复乡土树种。

十多年前,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李毓陵第一次接触到了牛角瓜,他惊讶地发现,从这种天然中空纤维植物中得到的冠毛纤维,竟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生态环保的天然纤维材料。

于是,小小的牛角瓜串起了黄浦江畔和彩云之南两地,东华大学与云南红河县因科技帮扶而结缘。

“我们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化纤工业上,却正在忽视天然纤维资源。”秉持着“绿色制造”的理念,在纺织复合材料领域深耕多年的李毓陵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漫长而又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初期采集样本的阶段,团队就遇上了困难,他们发现,牛角瓜的采集和加工完全靠人工,提取后的纤维都附着着黑色的种子,难以人工清除;而且瓜一旦成熟即落地“炸”开,只能提前采摘由人工开果,效率难以保证,根本拿不出实验所需要的量。

李毓陵决定从源头着手,开始就瓜到纤维提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

“我最初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正因为不熟悉,我可以‘异想天开’。”李毓陵参考了过去在纱线上施加浆料以提高其可织性中烘干的工艺过程,选择用微波的热效应催熟瓜。

“日常生活中用微波炉加热鸡蛋,局部的热量来不及往外传,鸡蛋就成了‘炸弹’,那牛角瓜是不是就类似于鸡蛋呢?”来自生活中的灵光一现最终在实验室得到了证实,“微波开果”不仅降低了能耗,又能使牛角瓜在成熟期内特定的时间打开,确保了果实纤维能够高质量提取。

为了让这小小的牛角瓜发挥功用,李毓陵团队从东华大学的实验室来到红河谷。这段2000多公里的路途,往返了无数次,蜿蜒的山路上留下了他们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奔走的痕迹。

整整4年间,从传统剥棉花时用的皮辊轧棉机械方法,到现在更加绿色环保的物理方法,在突破与创新中,李毓陵团队的探索与发现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思路。

在李毓陵团队与红河县的通力合作下,如今,沪滇科技合作示范点落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红河山地未来种质资源创新中心,示范点的重要项目“红河谷特色天然中空纤维植物的提纤和养生工程示范”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云南省科技厅共同授牌,项目着重破解牛角瓜天然中空纤维纺纱难题。

李毓陵说,接下来,团队将持续做好、做精、做细,破解牛角瓜天然中空纤维纺纱难题,真正将红河县在牛角瓜资源上的优势转变成为原料上的优势,为下一步当地政府吸引投资兴业做好技术上的铺垫,让这片红土地上的牛角瓜开出“经济之花”“生态之花”,助力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任朝霞 通讯员 张雨菲 朱一超)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