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两会进行时,教育一线的楷模们都在关注这些热点议题

发布时间:2022-03-05 作者:彭诗韵 项佳楚 武一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于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的议案提案,引起了教育战线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新闻网邀请到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请他们一起来谈谈当下最受关注的两会教育议题。

本期嘉宾:

李.png

李红霞 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教师

从教27年来,李红霞始终坚守在思政课堂第一线。她倾情教育扶贫,7年来坚持深入山区送教,带领团队累计送教送培17.75万课时,惠及6县31乡镇5万多个家庭,学校因此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张.png

张万波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五中学教师

张万波扎根乡村教育24年,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用耐心和爱心教会农村孩子学习知识、学会做人。

王.png

王丹凤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

工作31年来,她始终扎根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致力于教学改革,承担了现代学徒制改革、校企合作基地、实训室建设等大量工作。

叶.png

叶海辉 浙江省玉环市坎门海都小学体育教师

叶海辉扎根海岛教育27年,为边远海岛教育默默奉献。他创编体育游戏近2000例,制作80余种4200多件体育器材,让学生爱上体育课。他多次赴西藏、青海等地参与乡村支教,助力西部地区教师发展。

周.png

周义朋 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教授

他坚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离家万里扎根新疆戈壁荒漠15载,克服40℃以上高温和零下30℃严寒,每年在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默默奉献核军工教育科研事业。

李龙.png

李龙梅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教师

她扎根特殊教育20年,帮助一批又一批视障孩子用知识立志,320多名视障学生升入高等院校深造。

李1.png

李红波 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因为一个扶贫的梦想,她主动请缨到偏远的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她倾注了热血与青春,取得职教脱贫攻坚的突出成绩。

郝.png

郝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扎根祖国西部40年如一日,深耕讲坛、潜心育人,先后培养硕士、博士毕业生370多名。他注重科研育人,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带领团队推动我国在氮化物第三代半导体电子器件领域步入国际领先行列。

(一)

记者:本次两会,您最关注的议题是什么? 

李红霞:我最关心的两会议题是教育,尤其是县域高中发展。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县域高中作为县域最高学府,在推进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我特别期待今年有更强、更有效的具体措施实现县域高中振兴,不断满足广大农村家长、学生对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 

张万波: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最关注的两会议题是关于乡村教师的综合待遇和培训问题。

王丹凤:我最关注的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具备良好思想品德及专业素养的教师走进职业教育队伍,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叶海辉:对于今年两会,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最关注的是“教育共同富裕”。当前,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提高,但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存在。对社会而言,共同富裕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也是教育赖以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师资力量的均衡是教育公平的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关键在于师资均衡,能否出台相关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等机制,将薄弱学校打造成优秀教师都愿意去的“待遇高地”“政策盆地”,让优质均衡真正走向长远,助力教育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周义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最关注的两会议题是高等教育。

李龙梅:我最关注的是教育公平问题。因为我从事的是特殊教育,所以每一年的两会我都会关注特殊教育,以及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培养。

李红波:我最关心的两会热点是“三孩”政策和就业保障。

郝跃:今年两会,我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持续深入提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而教育教学则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方式。

(二)

记者:结合教学一线的相关工作,您认为还存在什么问题亟待解决并呼吁大家关注? 

李红霞:当前教育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内希望教育部门能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应对教育变革的专业水平;对外希望社会上加大对当前基础教育政策和改革成效的宣传,引导社会民众和广大家长形成新时代的正确育人观。

叶海辉:自推行“双减”政策以来,学校通过实施晚托和夜自习(初中)方案,家长和师生切实感受到“双减”带来的一些变化,特别是学生享受到“减负”带来的福利。但“双减”政策落地,教师是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在校时间和精力投入相对增加,特别是初中全面开设夜自习,在校时间则变得更长了。为此,能否给老师也减负,出台灵活的弹性上下班政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

张万波:在乡村学校从教24年,我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留住年轻的优秀教师在乡村学校从教,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均衡发展。

郝跃: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利用现在的手段,比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提升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产教融合能力,这是我们亟需关注而且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周义朋:在这些年和本科生、研究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现在一些年轻的孩子普遍心理上比较脆弱,承受能力比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点在一些年轻老师身上也有体现,很多毕业生也不太愿意到艰苦的行业、地区去工作。我们有很多行业特别需要高校毕业生补充他们的基础队伍、基础力量,但是这些行业、单位确实很难招到大学毕业生,这是高等教育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怎么去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还是要从多方面入手,近年来一直在强调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这是非常必要的。劳动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奉献、吃苦耐劳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同时,我也发现,尤其理工科学生普遍语言文字功底比较差,写作方面经常内容、逻辑比较混乱,要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语言教育,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王丹凤: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有,教材比较滞后,需要进一步的课程改革,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融通。还有一个问题是学生生源不足的问题。

李红波:现在还是有部分孩子和家长接受不了职业教育,所以我个人认为怎么扭转教育观念、注重职业教育问题,值得社会的关注。

李龙梅:今年,《“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把融合教育提到了一定高度,我想国家的层面是希望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为特殊儿童所用,但是我们在具体操作当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孩子、家长,都可以无条件地接纳特殊儿童。可能我们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很庆幸,国家层面有了这么一个宏伟的规划和具体的要求,下一步可能从转变思想到具体操作逐步实施,我相信总有一天,所有的特殊孩子都会像我们学校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去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三)

记者:在保障教师权益,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增收方面,您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李红霞:“双减”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研究、作业研究、课后延时服务的水平,尤其是如何提供高质量的课后延时服务需要更多实践研究。课后延时是一项综合工作,建议教育部门出台“课后延时服务管理指南”,将课后延时从内容、时间、流程、管理、人员、工作量、评价上做出规范的顶层设计,从而将课后延时服务规范成学校教育行为中的一部分,让教师、家长、学生都清楚,形成高质量的课后延时服务,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海辉:“双减”政策下,给教师真正减负,出台灵活的弹性上下班政策;清除、减少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如一些APP任务),让老师们轻装前进才能安心教书,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回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张万波:我期待能尽量给教师少安排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宜,能让教师安安静静地静下心来搞教育。

(四)

记者:您认为“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工作带来了哪些改变,又对教师们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李红霞:首先是对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重塑。要想落实好“双减”,培养出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是关键,因此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心中要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愿景价值观;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价值观;有面向全体,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教育情感价值观。“双减”对教师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是需要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有跳出学校看教育,跳出升学看质量,跳出分数看人才的大的教育观。二是需要教师更加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特征。教师要具备育德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课后服务能力、家庭指导能力。

叶海辉:“双减”政策给教师带来最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提高作业设计能力。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教学设计能力。

张万波:最大的改变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包括基于学生的教学能力、基于教学的研究能力、基于素养的评价能力等;要改变以往的作业形式和模式,要把作业设计作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改变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做好这些改变才能真正让“双减”工作落地,开花结果。

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三提高”。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教师要加强备课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就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而言,教师需要从理念和行动上做起;就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而言,教师需要明确课后服务不是简单的作业辅导、教育活动延伸或看管服务,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

记者:日前,《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启动。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需要做出哪些新的改变?

郝跃: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要更加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注重人才培养,高质量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因为没有创新,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不可能让我们的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更快更好的发展;三是要更加注重“产-学-研”的交叉融合,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高度融合,这样才能对整个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周义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将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任,首先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身边的青年学子,培养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使他们成长为有骨气、有底气、有志气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同时,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书育人本领,沉得下心,不为名不为利,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保持学习、潜心育人、做大先生、研究真问题,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六)

记者:结合在一线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您认为目前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提高还存在哪些难点,又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王丹凤: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不断丰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但归根到底,这种适应性是以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适应性的提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二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和企业适应性;三是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学生适应岗位需求,毕业就能就业。

李红波: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各行各业发展日新月异,这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融入教学,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学生。第二,教材的编写要融入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第三,实践教学引进行业师傅;第四,聘请行业师傅作为兼职教师;第五,切实将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培养模式落地。要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行业培养新入职员工的时间及支出,增加新入职员工的薪资。技术工人的高薪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最好措施。

(七)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普特融合、职特融合?

李龙梅:《“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三大任务举措之一,是要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动普特融合、职特融合,医教、康教和科教融合,创设融合教育环境,做到“应随尽随、应融尽融”,是推动基础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融合教育,是力求让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融入普通青少年儿童生活。普通教育对特殊儿童、青少年的接纳与包容,还只是融合教育的初级阶段,融合程度取决于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知及对残疾人群体的了解。

在“十四五”推动融合教育的进程中,特殊教育学校不应该作为弱势群体被动等待、被动融合,而应该主动出击,有所作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人,让学生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还只是融合教育的初级版。中高级版的融合教育,不仅在于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生态能让特殊孩子融合进去,更在于特殊教育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最终让特殊孩子有能力融进社会生态里面去,能够成为被社会需要的人,能够选择最适合的方式生存,创造价值,贡献社会。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把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特教精神,全学段融合,全学科覆盖,全员参与,调动所有资源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所用,促进残疾孩子全面发展,全身心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特殊教育学校在融合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扬帆管乐团此次参加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策划:段风华

编辑:彭诗韵 项佳楚 武一

视频剪辑:戚悦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