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延长在站年限、提高生活补助、提升就业渠道……代表委员呼吁:让博士后能安心科研体面生活

发布时间:2022-03-10 作者:杨文怿 唐琪 董鲁皖龙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摘 要: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8万余人,累计出站16万人。“尚有12万余人因各种原因未出站,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在全国人大代表、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藻类研究所所长邹宁看来,现阶段,我国博士后制度面临一些新问题,“累计在站时间不能超过6年”的时间限制就是其中之一。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8万余人,累计出站16万人。“尚有12万余人因各种原因未出站,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在全国人大代表、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藻类研究所所长邹宁看来,现阶段,我国博士后制度面临一些新问题,“累计在站时间不能超过6年”的时间限制就是其中之一。

1985年7月,我国博士后制度正式诞生。37年来,博士后制度几经完善,人数稳步增加,博士后日益成为科研的重要力量,为提升我国科研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明确博士后在站时间最长不超过6年,一旦超过,出站系统会自动锁住,要求退站。

“这会打断某些科学研究的持续性,挫伤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不仅如此,邹宁还担心,这种时间限制可能使得科研人员无法安心“坐冷板凳”,导致科研领域急功近利现象的发生。

邹宁建议,可以取消或视特殊情况(比如疫情)延缓博士后在站时间限制,同时,完善博士后管理体系,引导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渠道为博士后提供科研资助、挂职、科研协作、合作研讨、就业等机会,缓解年轻博士后面临的多重压力,保障博士后静心科研。

除了出站时间限制,博士后的待遇问题也受到关注。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在调研中发现,博士后的待遇普遍较低,特别是在内地大城市较难体面地生活。不同地方和地区博士后收入差异悬殊,导致博士后人员队伍不稳。他了解到,近几年,优秀博士毕业生不愿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优质高校和科研机构难以吸引优秀博士后人员、在站博士后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

王梅祥建议,国家增加对博士后科研人员的财政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在站博士后人员的生活补助,使博士后达到基本“体面”的生活水准。调整博士后基金的资助结构,大幅扩增“博新”计划指标,评审时海内外博士申请者一视同仁。“博新”计划指标名额向重点研究领域和“双一流”优势大学及学科倾斜,同时支持西部的“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同时,要解决‘向上流动性’问题。”王梅祥建议,在编制上做出一定安排,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吸纳并招募优秀博士后出站人员,提升博士后出站后在“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求职就业的机会,并在国家人才计划中,取消“唯海外博士后经历”的先设条件,真正做到任人唯贤和任人唯能。

既为提升博士后就业机会,也为扩充优质教师资源,近几年,不少高校探索建立了师资博士后制度。

“以苏州大学为例,自2016年9月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以来,有57名师资博士后通过3年的培养和考核留任师资,留任率达到了87.7%,成为学校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介绍,师资博士后制度既提高了高校人才选聘的灵活性,又提升了新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岗位胜任力,还为现行博士后制度增添了新的活力,“对增加高质量师资数量、提升青年教师学术水准、激发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建议:“应将高校师资博士后制度规范化、制度化,做大做强高校青年人才的‘蓄水池’。”

具体来说,熊思东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师资博士后制度,修订《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将师资博士后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范畴;设立师资博士后基金,进一步加大对师资博士后的科研支持力度。

同时,建立共同投入机制,建立国家、省、市、设站单位经费分级投入保障机制,对进站和出站工作师资博士后给予有吸引力的补助;完善师资博士后保障激励机制,师资博士后在站期间参照常规的教师管理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与高校新入职事业编制博士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此外,简化师资博士后入职程序,在保证师资博士后质量的前提下,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师资博士后实行“两证合一”政策,既有博士后出站合格证,也有教师入职证。(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杨文怿 唐琪 董鲁皖龙)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