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后疫情时代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1 作者:陈飞 宋彬 陈延军 李玉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后疫情时代智慧课堂赋能课堂双线融合教学,推动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服务素养导向新课程改革进程下的学生成长。通过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助力学校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后疫情时代传统课堂教学面临的实际困境

面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需求,现代性课堂教学质量的达成普遍欠缺,传统课堂教学流程结构仍根深蒂固。目前,课堂教学大多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所组成,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三个教学阶段中“教”与“学”的联系不够密切,难以适应面向素养导向的课堂高阶化发展需求,在具体落实中存在以下问题:

课前阶段:“以学定教”难以落实。课前阶段,传统课堂教学的任务为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教师备课主要是研究教材、撰写教案,学情分析大都凭借自身经验或假设推测,其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待商榷;并且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多是瞄准学习实力强的,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学生预习就是完成教师布置的教材内容或其他资料,材料同质性高,也无法在课前进行学习交流。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的学情分析和课前交流,导致课堂教学中课前与课中的有效衔接不足,“以学定教”成为空谈。

课中阶段:“互动分享”“探究学习”明显不足。课中阶段,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和提问,学生听课和部分代表回答问题为主,强调知识输入,课堂教学的最大不足是难以回答“学生是否已经发生了学习”。同时,面向素养导向深度学习的要求,课堂的互动性、探究性及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参与不足。

课后阶段:“以评促学”支撑乏力。课后阶段,传统课堂主要是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作业布置是统一的,教师批改反馈是滞后的。传统教学评价滞后现象普遍,学生不能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结果,期待感和成就感得不到及时满足,并且作业讲评无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解答,导致学生知识概念深层建构、内化及有效迁移不足,“以评促学”支撑乏力。

学校智慧课堂研究为现代高质量课堂教学生态的建构奠定了发展性基础。同时,疫情环境下“停课不停学”实践推动的全员、全过程在线教学带来了以双线教学赋能智慧课堂教学深化发展的新机遇。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依托智慧课堂教学实践,学校总结提炼“三段十步”校本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即由三个教学阶段和十个教学步骤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三段”即智慧课堂打通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通过课前教学设计,为学习者自主个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通过课中深度学习活动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课后关联性反思学习,促进学生知识概念建构与迁移内化,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三者并重,提高育人实效。基于三个阶段的实践,形成了“十步”环节,即教学设计、教学前测、资源推送、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展示分享、多元评价、教学后测、学习反思、拓展提升等,落实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完整智慧教育过程。

图1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阶段:以学情分析提升教学设计为核心。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全过程的重构性设计。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打通原有课堂边界,将低阶认知目标的达成依据学生心理阶段特征适度还给学生,而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用于互动交流、深度合作和问题解决,深化学习体验。同时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弹性、动态调整,适应课堂生态发展。

在课前阶段,学情分析是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其他设计环节的依据。教师通过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向学生推送教学前测内容,然后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进行学情智能诊断,精准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实现“以学定教”的精准化、实证化,进而用数据调优学习进程。在精准掌握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学习需求后,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课中阶段:以师生互动达成深度学习为取向。智慧课堂由于紧密结合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使教学情境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这也为创设真实环境的学习情境提供支撑。

合作探究是智慧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智慧课堂环境下,多样化的合作探究活动必须在对话性合作、结构化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有效融合中和谐实施,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关联生活、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任务,提供任务完成的必要辅助支架”展开。在技术应用层面,可利用网络空间深化互动交流,利用认知工具支持作品创作,利用实时监控记录活动过程等,借助移动终端的互动便捷性、资源丰富性、反馈即时性,通过深度思考、探究合作对学习内容质疑、反思和归纳,使课堂教学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1]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建构知识和获得能力。

智慧课堂教学关注学习结果的“产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并展示分享出来。教学中通过发挥师生的配合作用,把学生的创作过程作为核心,引导他们实现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既可以检验学生高效率地接受、内化现成的定论性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复演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与预见未知的能力。[2]

智慧课堂教学强调开展多元评价,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新课程发展理念。智慧课堂教学通过平板电脑、隔屏对话、人机互动等,动态及时反馈,纠正和调整学生的学习,保证了学习效果和效率。整体评价方案的设计应相对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课后阶段:以个性辅导促进反思建构为追求。教学后测更应该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和达成,具体可通过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设计真实情境的任务,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在对学生的后测数据分析后,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推送相关复习资料,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实现个性化、自适应辅导。

智慧课堂教学在课后阶段要求从元认知的视角出发,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包括反思知识内在联系,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反思合作探究过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反思教学前后测暴露问题,进行针对性提升。在具体反思进程中,智慧课堂教学平台提供辅助支撑作用,如可利用教学资源回顾学习进程,利用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结构,利用学科性工具重现教学实验等。通过系统学习反思,修正学生不准确的认知,促进意义建构。

智慧课堂也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推动落实分层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推送拓展阅读资料,布置拓展性作业,实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画像”,进行科学规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生成过程

学校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历程:

搭建智慧教学环境。学校以智慧课堂应用为切入点,利用平板电脑、电子白板、极域软件和已有资源包,装备电子书包设备,形成智慧课堂应用基础架构(如图2所示)。教师可在学校任意地点使用智慧课堂,师生手持平板电脑,在无线网络支持下通过教学平台互动功能,利用多媒体资源、学科性应用、诊断性评价等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图2智慧课堂应用系统架构

智慧教学促进课堂互动探究。在搭建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后,学校以智慧课堂课例研究为切入点,指导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初步探索了如何应用智慧课堂开展教学。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思考智慧课堂如何突破纸质教材的架构呈现教学内容,如何利用智慧技术组织教学,总结智慧课堂设计策略,努力形成智慧课堂课例。多样化的智慧课堂教学方式极大便利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生成。

双线融合促进课前课后与课中教学重构。教师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智慧教学体系;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过程性评价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制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方案;注重提高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提高个性化学习品质,促进课后反思和拓展提升,落实新课改要求。

然而,双线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也面临着课堂进程重构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对话,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和专家讲座,指导教师应用智慧课堂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大力支持教师培训深造、开展教学研究等,多渠道、多平台落实智慧教师培养。此外,组织学科组协同推进线上学习资源建设,以满足课前推送和课后拓展提升的需求等。进行多样化的在线课程资源开发,显著提升了双线融合课堂教学模式系统实践水平,创新了课程实施形态。

未来,学校将重点探讨智慧课堂环境下,如何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切实可行的智慧课堂环境下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推动双线融合常态化电子书包教学应用。在先前研究基础上,把学生对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兴趣,更多地引导到学习内容本身上来,并收集相应的数据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支持,从而使智慧课堂研究走向数据赋能精准、内容便捷自主、双线加速变革的新发展阶段。

(作者陈飞、陈延军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宋彬、李玉顺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