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可居可游

——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发布时间:2023-04-20 作者:李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精神的本土起源,向上追溯,大抵都会溯到儒道两家。孔子、老子与庄子是无可替代的文化密码,甚至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一切社会、文学与艺术的文化基因,影响着我们的处世方式、文艺创作与情感表达。

《中国艺术精神》的作者徐复观先生大抵从这个路出发,为我们梳理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史,将绘画艺术笼括到一个博大的文化传统中。艺术包含的范围宽广,但就中国来说,文学和音乐大多有其社会功用,不是纯粹的艺术。纯粹的艺术是追求个人觉醒,安放个体生命的。从这个意义上,作者认为纯粹的艺术只有在绘画领域有发生的可能。按照这个思路,作者梳理了从人物画到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论述的重点在山水画,按照历史相关顺序探讨了山水画、画论、南北分宗等重要的课题。作者把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代表,山水画是纯粹可以安放个体生命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相冥合的产物。这并不是作者朦胧的感性认识,而是经过层层考据严密推理而得来的结论。

这本书的第一章“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讲述了儒家体系里的音乐精神及其在社会政治教化上的作用、对人格完善与修养的价值、对文学的启示以及孔门艺术精神的转化与没落。孔子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主张,并没有囿于具体的艺术身,而是着眼于整个人生,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上的仁善和艺术上的美相统一的境界,也就是“道”,这有无穷的生命张力。尽管在后世中,孔子借由音乐精神所伸张的人生艺术在种种因素中始终衰微不振,但是徐复观先生对孔子的艺术精神高度赞同:“将像天体中的一颗恒星样地,永远会保持其光辉于不坠”。

庄子的精神从第二章开始便贯穿全书。尽管庄子和孔子的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一致的,都是为人生而艺术,都是归于“道”,但孔门儒家到底还有道义上的担当,其艺术精神的抵达是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完成的。在庄子这里,道德的实践也成了生命中的束缚。庄子所走的是和儒家相反的完全个人化的道路,这恰好符合纯粹的艺术精神:安顿个体的生命。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践路径归于庄子这一脉居多。

尤其是庄子“技”与“道”的辩证关系,使得人生的艺术在思辨层面落实到了生活层面,由“技”入“道”,使得“美”有所居,同时亦可游。这可居可游的底色是虚静澄明之心,不同于西方艺术中潜意识的幽暗无明。西方的艺术是在人世之外构建个人的象牙塔,这根基是不稳定的,稍遇人世的复杂变动,极有可能轰然倒塌。而庄子的艺术世界是将整个人生包涵于其中的,整个人生都是庄子的审美对象。庄子并没有站在人生的对立面去审视人生,而是以虚静之心将人生涵纳,超越俗世,获得人生的审美和生命的安顿。这正是艺术精神的价值。

庄子将整个人生艺术化了,连“解牛”这样的小事,庄子都能看出“美”,甚至进入“道”:以虚静之心,达到主客交融的境界,从而手与心应,“官知止而神欲行”。这非常重要,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亦非常有启发意义。我们向往生命的充和安顿,但我们不能和自己当下的生命分离,对于生命或者生活的期望,要由思辨进入到实践。“手与心应”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手”是技巧,是生活中的实践;“心”为虚静,是超越世俗纷扰的安顿。这也正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相契合,同时这又是艺术的归宿。尤其在魏晋之后,个体的生命开始觉醒,山水画更是满足了人们对于生命气质的独特追求,是个体生命的安顿与表达。人们在自然山水中完成了生命的超越和审美,也得以从中窥见自己的生命精神,完成“美”的映照。然而,书中所举例的山水画也是出于其美术史上的意义。理解庄子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绝不能仅仅限于绘画。庄子是宽阔的。

“逍遥游”对于庄子来说,非常重要。“游”是放松的,是超越的,是美的。庄子的理想境界就是“逍遥”。同上所述,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抵达“逍遥游”的境地,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上。找到自己的生命“可居”,以此为出发点,去“游”庄子的万千世界,从而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那个自我的精神,那是人的第二生命。

而中国的山水画,就是这可居可游的不错选择。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