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材”“人”“评”四维推动中小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5-24 作者:杨冬华 周志腊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民族团结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核心指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从中小学生入手,扎实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让各民族学生从小感知各民族形象和文化符号,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因而它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培育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2022年,国家统编《中华民族大团结(供初中使用)》教材。据了解,各地区和学校都充分发挥了统编教材的育人价值,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渗透进中小学的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有关研究表明,在推进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材有待丰富。从目前使用的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材来看,在处理“多元”与“一体 ”的关系上体现“多元”和“差异 ”较多,而体现“一体”与“共性”较少,如对民族的概念缺乏整体性的把握等。

第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实施有待完善。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部分地区开发了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还存在课程理念和标准尚不统一、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单一、与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结合不紧密、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

第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待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追求在尊重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意义上的“统一”。从学校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存在“口号化”的情况,缺乏教育教学整体计划,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层含义没有完全理解,仅仅停留在学习民族知识、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表面上。从教师层面来看,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是兼职教师,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教材教法的研究。

第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待健全。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考核工作大多倾向于定量考核,片面地强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把思想问题用简单的量化标准来考核,忽视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部分地区的民族教育工作实际,笔者围绕建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体,紧扣课程教学与教材两个核心要素,从体制机制、课程教学、教材等方面探索相关工作。

“课”为纽带,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质目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观,这就要求学校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让各民族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的思想,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他们理解、宽容、尊重、悦纳的态度与情感。

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必须要把握“团结”这个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民族都是家庭成员,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积极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牢牢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成长特点,主动适应学生需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育人效果。

开设专题教育课程。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课程不少于12课时,推进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对初中学生的全覆盖。可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班会、团会、社会实践等活动统筹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结合不同学科特点,逐步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查范围。学校可以视情况开设时政教育、感恩教育等专题类课程,书画作品展、手抄报、歌唱诵读等展览类课程,团建、研学等实践类课程,以此融合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建设联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科教育密切关联。实践表明,将学科教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者有机融合,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的大幅度增强。例如,学校可以建立“1+1”结对帮扶机制,采取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帮一”和“结对子”等方式,加强学业帮扶,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学校和集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组织班会活动,以“各族同胞手拉手”“风俗情、团结风、民族魂”等为主题,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知识,促使学生形成民族团结意识。

“材”为载体,传递教材中的国家意志

充分利用国家统编教材。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教材选用使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切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程开设和教材选用使用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学校进一步用好统编教材,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合理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民族教育知识储备,促进民族团结国家意志在中小学校园中传播。

拓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载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同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载体相比,更能顺应学生需求。学生既是“传播者”又是“接收者”。充分挖掘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微博等平台功能,能够给学生创造独立的、功能齐全的网络空间,更好地实现双主体互动,拉近双主体之间的距离。中小学校园中所建设的民族文化长廊、民族书吧、民族种植园等均为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渠道。

“人”为根本,发挥教育的关键力量

打造专业教师队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要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者中造就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专职教师队伍。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可由思想政治课、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或德育主任兼任,课时计入其工作量;学校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每学期至少上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鼓励学校跨学科组建课程组,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选配专任教师。做好任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鼓励各地各校要加大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研工作力度,鼓励教师开展相关专题研究,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做好教材使用效果监测,及时总结经验成效和改进建议。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育人工作应该是始于家庭,终于社会。为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将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起来。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和教育的纽带作用,把家庭教育带动起来,把社会教育引进来,编织一张连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网络,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面开展。比如,召开家长会,给学生家长宣传现阶段我国在民族团结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引导家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向社会出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展板,营造舆论氛围。

“评”为重点,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一项工作的最后环节,也是结果导向。如何评价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际效果,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来考查学校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并把这种民族团结意识转化为民族团结行为。做到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自觉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与各民族同学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通过专题教育、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积极营造弘扬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正能量的氛围。因此,要构建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评价要从“知”和“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要联系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测量和判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果。

在中小学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中断。我们应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统编教材,拓宽教育教学载体,丰富专题课程内容,建设联动课堂;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课程带动、教材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进而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自觉投身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杨冬华系江西高校出版社编辑,周志腊系江西省南昌县富山乡中心小学教师)(《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