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李庾南:《人民教育》助我向更深处漫溯

发布时间:2025-07-28 作者:李庾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作者简介:李庾南,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第一届、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

大凡成功者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我看来,它不仅仅包含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睦,还有关键时刻能得到大方之家的悉心指点和无私帮助。我能在教改路上小有成就,与《人民教育》密切相关,可以说,《人民教育》就是我成长中的“贵人”。

指导我淬炼教育主张

21世纪初,我的教学主张—“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到了“高原”期。当时各种教学模式蜂拥而起,较之其他林林总总的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实践价值到底在哪里?如何实施“议论”这一合作学习方式?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亟须得到专家、学者的指引。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我想到了《人民教育》,因为她一直脚踩时代发展的鼓点,以一线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富有“烟火气”的语言表达,提供真知灼见。借《人民教育》在苏州召开学术会议之机,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人民教育记者。我简单介绍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来龙去脉,记者不时记录和追问。因会议安排仓促,我们相约再深谈。

第二年春天,我到编辑部与编辑促膝长谈,于是便有了我在《人民教育》2011年第7期上的第一次露面文章《我怎么看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特级教师李庾南访谈录》。正是在编辑的点拨和开导下,我厘清了“先学后教”的本质就是“以学定教”,明晰了合作学习的“三个培养阶段”,懂得了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它的时代,并借助《人民教育》进一步宣传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拓展了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更坚定了我深入研究和改进的信心。可以说,如果没有《人民教育》的点拨和激励,就没有2014年我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助推我向更深处漫溯

有影响力期刊的肯定和激励,给我注入了搏击教改的恒久动能。为在更大区域实践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我和团队不仅淬炼了它的核心理念、教育观、学生观,还由这一命题出发,不断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课题化,从学程导进到学力的形成与发展,再到“三学(学材再建构、学程重生成、学法三结合)”,我蹒跚学步,一一攻克。近10个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始终围绕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展开。我由此总结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操作规则,并出版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等三本专著,这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全国的实践推广奠定了基础。

后来,鉴于我一直担任班主任,他们认为我应该充分挖掘“班级育人60年”的成果。我先后在《人民教育》发表了《“自育·互惠·立范”陶冶培育“大写的人”》《“班级育人”60年:做“整个人的教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长出精神和本领来—从教67年的人生感悟》三篇文章,系统总结了我6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淬炼出“自育·互惠·立范”班主任工作规则,为新时代“怎样培养人”毫无保留地奉献了我的绵薄之力。2022年我以“班级育人60年”再获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由此,我实现了“学科育人”与“班级育人”的“双向奔赴”。有人问我年届耄耋持续奋斗的动力来自哪里?我说,这既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使然,也是为了感恩《人民教育》多年的指点和提携。

《人民教育》2025年第6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