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以教育自信培育“中国少年”?把握价值意涵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07-28 作者:刘铁芳 陈文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今天,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其地位与作用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好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与时俱进、开放发展,让孩子们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更开放的观念,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的国之栋梁。”[1] 这一重要论断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地位予以充分认可,还深刻揭示了“教育自信”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为中国教育发展的话语体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内涵。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加强对外交流互鉴,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何谓教育自信

“自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论及的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种信念,是对自身状态和力量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确信,是在自我评价方面的一种积极心态。以此为基础,“教育自信”理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理念、教育成就乃至教育发展潜力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态度,是对教育能充分发挥培养人、成全人以及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功能的坚定信念。教育自信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觉在教育领域的投射,它建立在对自身教育传统的深刻理解、对现实教育实践的科学认知、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理想预期基础上。同时,教育自信还鲜明体现在与其他不同教育的比较中,教育主体能够在这种比较中精准认同自身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总体上说,“教育自信”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战略性的概念,是中国自信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基础之上,对中国教育发展发自内心的肯定与相信,[2] 同时意味着对自身问题的清晰认识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具体而言,教育自信至少包括三方面的理论意涵。

第一,教育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奠基了我们的教育自信,教育自信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纵观教育发展史,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就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探索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根本遵循。实践充分证明,党是统筹教育领域各要素、协调多元主体、汇聚各方力量的领导核心,只有始终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立场,系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课题,才能确保教育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因此,教育自信的首要问题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属性,在价值导向层面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实践路径层面扎根中国教育实际,在发展目标层面服务民族复兴伟业。

第二,教育自信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协调发展,具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教育自信意味着,教育主体能够深刻把握教育规律,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有能力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着重强调个体的个性、兴趣和潜能的充分展现,激发个体找到内在发展的生命活力,使个体能够灵活适应不断变换的社会环境,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3] 将个体发展融入民族复兴历史进程。这实际上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即我们的教育自信指向的是立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彰显时代新使命的“大德”,树置身于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发展整体格局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人”。

第三,教育自信以建设教育强国为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4]“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5] 教育强国谓之“强”,既是一种自觉追求,又是一种比较优势,归根到底是对未来教育的确定信念,也是对教育未来的坚定信心,这是教育自信的根本走向。教育自信是一种内源性教育发展模式,根本落脚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动能,实质性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

二、教育自信从何而来

理论是自信的根基,实践是自信的源泉。教育自信作为一个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的概念,早已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又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改革实践以及参与全球教育活动中得以逐步建构。

(一)源于辉煌中华文明铸就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古老文明,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支撑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张力。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机制,文化自信内在地包含教育自信,教育自信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6] 其本质是文化自信在教育领域的具象化。从甲骨文中记载的商代“庠序之教”,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从汉代太学开创的官学体系,到宋代书院制度孕育的学术自由传统,中国教育始终承载着“明德至善”的价值追求,形成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育理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温故知新”的教与学的理念和方法、“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职责……几千年文明发展形成的先进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推动教育走向自立自强提供了丰厚养分,构成教育自信的坚实理论基石。因此,由辉煌中华文明铸就的文化自信,成为教育自信的根本逻辑,推动中国教育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使中国教育在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的辩证统一中建立起独特优势。

(二)源于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实践,构成了教育自信的坚实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用40余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推动“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在基础教育领域,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5.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实践,以制度创新回应时代需求,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中国速度”。特别是通过构建诸如“双减”等一系列政策在内的教育治理体系,以及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协同”的创新机制,破解规模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的治理难题。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不但全面改变了中国整体教育面貌,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及时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更加符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和需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不断得到提升。这种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当下和未来可感可触,构成教育自信的现实逻辑。

(三)源于教育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前文论及,教育自信是一种在与其他不同教育比较中生成的、主观认知与客观评价相统一的状态。国际比较和国际竞争是检验一个国家教育理念、教育方案和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是构建教育自信更为客观的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并不断彰显。从多项国际测试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优异成绩来看,我国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育,义务教育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国际社会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效给予了广泛关注,英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对“中国模式”深入研究,中国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国际上得以越来越广泛的推广,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大量实践表明,中国教育从历史上的“学步者”“跟跑者”逐步转变为今天的“领跑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框架以及“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中,中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成就,让中国的教育自信更加立体化。

三、如何坚定教育自信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任何时期,教育的问题都要充分着眼于未来。自信地迎接未来,首要前提便是清晰认知自身的定位与需求。自信不是自我护短,亦非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而是在彰显自身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对中国教育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总结新时期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同时以胸怀天下、海纳百川的姿态与世界教育文明保持积极对话,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一)推动传统教育智慧的现代化转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伴随新技术革命的逐步深入,信息化社会已然成为事实,我们身处全球一体化世界之中,无疑极大扩展了现代人的生存空间,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视野。[7] 坚定教育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守正创新中找到朝向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所包含的超越时空的价值,内在地包含朝向现代化的特质。因此,首先要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源,在不断回望与理解历史文化传统的过程中,继承和挖掘博大精深的教育智慧,不断厚实中国教育自信构建的历史文化基础,让历史文化传统活化我们,克服现代性可能带来的“无根化”处境,夯实中国教育根基。回归文化传统,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推动传统智慧向现代化转向。一方面,要促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个体现代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由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是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8] 教育自信就是要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在教育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中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现代精神为出发点,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抢抓数字化智能化新机遇。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路径、重塑形态以及促进成长成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教育自信,要主动作为、加强研究、提前布局,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育管理和评价变革。鼓励支持积极探索未来教育和学校新样态,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推动基础教育实现公平、高质量的发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二)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是一项发展中的事业,教育自信要在教育的动态发展中得到充分彰显和更加坚定。如前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良好的经验。未来,只有改革一途才能最终引领教育发展走向更高质量。教育改革必须置身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视域,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进行顶层设计,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制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从深化教育评价、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等维度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要抓住教育改革的主要矛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改革教育供给体制、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师待遇和完善培养机制、推进教育信息化等举措,构筑学生发展、教师队伍、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办学条件、学校文化等要素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充分关注推动教育改革的主体。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自信落实落地的核心力量。要对照“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引领教师涵养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多措并举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育人智慧的“大先生”。

(三)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互鉴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标识,将自身置于世界教育格局之中,以开放获致更好的发展,是坚定教育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近代的“师夷长技”,还是现代的“中西融合”,中国教育发展从不排斥“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在教育自信的语境下,更需要积极接纳一切人类优秀文化,保持自身向着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切实拓展文化视域,进而深化中国教育实践内涵。[9] 一是持续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立足本土实践,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展现中国教育的独特价值与贡献。既要传播孔孟之道、书院精神等文化根脉,更要阐释新时代中国教育在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通过学术对话、数字媒介等多元渠道构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让世界充分理解中国教育“以文化人、以德为先”的核心理念与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二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建设性姿态融入国际教育秩序,主动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推动教育标准互认、学分互换等机制建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平台贡献中国方案,聚焦教育减贫、职业教育等议题开展务实合作,大力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10] 三是坚持兼容并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既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其课程建设、质量保障等经验,更要强化本土教育主体性,在比较视野中实现创造性转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科研等平台促进文明互鉴,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最终形成既扎根中国大地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教育自信视域下的开放发展需要超越“中西之辨”的思维定式,教育开放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文明互鉴的动态过程,最终走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结语:以教育自信培育“中国少年”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教育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本土与全球的互动之中,中国教育自信的理论和实践,归根到底是以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为根基,通过激活传统教育智慧的生命力,构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教育价值体系与实践路径,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个体生命整全发展与社会文化传承的自觉信念和实践能力。从文化自信到教育自信的体系建构,深刻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旨趣,以此为基,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生命自信。这一问题,就回归了教育的根本主题,即育人—通过育人而立人,在古今中西之中挺立自信豪迈的中国人。

因此,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开放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育“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认识新时代教育目的的根本出发点,与教育自信的意涵高度统一。从教育自信出发,我们有理由理直气壮地提出并践行培育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的理念,并构建其核心路径:立健康身心,通过强化身体与生命教育,培育身心和谐的根基;赏人间万物,通过自然与艺术教育唤醒审美感知力和对生命之爱;游六艺五经,通过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染重构文化认同;涵古今中西,在跨文明对话中培养开放视野;养精神气魄,通过个体诸种素养整合的教育孕育生动的生命理想与健全的生命正气;成中国少年,最终培育兼具民族情怀与世界意识的现代公民。唯其如此,才能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构建培育走向美好未来、“有根有魂”的新时代“中国人”的生动图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传统的哲学阐释”(课题编号:AAA240016)研究成果

(作者刘铁芳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文东系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人民教育》2025年第11期,原标题为《教育自信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涵》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EB/OL]2023-05-31[2025-05-20].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4003.htm.

[2] 刘自成. 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N]. 中国教育报,2017-11-02.

[3] 赵心慧.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逻辑理路[J]. 行政管理改革,202504):74-8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总书记这样擘画教育强国建设[EB/OL].2024-09-11[2024-10-0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16/hzbd1/yw/202409/t20240911_1150331.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2025-01-08].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6] 王嘉毅. 坚定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基础教育[N]. 学习时报,2024-01-03001.

[7][9] 刘铁芳. 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

[8] 褚宏启. 教育现代化2.0的中国版本[J]. 教育研究,20183912):9-17.

[10] 陈时见,何苗苗.基础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做好“扎根”和“借鉴”两篇大文章[J]. 人民教育,2025Z1):6-9.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