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重庆高新区:以“新智慧教育”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制高点

发布时间:2025-07-29 作者:周文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改革驱动、数字赋能,积极抢占数字教育新赛道,确立“科创高新·智慧教育”发展思路,创新构建新智慧教育“1345”整体智治体系,全力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制高点”。

一、树牢数字思维,创建“新智慧教育”智治体系

聚焦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教育资源匮乏等现实问题,重庆高新区锚定数字教育变革新赛道,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全方位实施教育数字化变革,全面重塑教育观念、再造教育流程、重构教育生态,创新构建新智慧教育“1345”整体智治体系,用“换道超车”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识变之智,重塑教育观念。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是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新智慧教育”要实现“人的智慧化、技术的智能化、生态的协同化”高度协同。一是人的智慧化,教育场景中的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全员向智慧转型,既能运用前沿的智慧技术手段,又能实现自我提升,形成合力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二是技术的智能化,以科技赋能教育,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是生态的协同化,教育全环节、全链条涉及的人、技术、设备高度协同,实现教与学关系的革命性变化,让教育教学无处不在,重构育人大生态。

以应变之方,再造教育流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断破旧立新、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对“新智慧教育”自我嬗变和迭代升级,构建新智慧教育“1345”整体智治体系:一大目标、三化协同、四大支撑、五五策略。“一大目标”是指打造“西部基础教育特区”;“三化协同”是指“人的智慧化、技术的智能化、生态的协同化”高度统一、多跨融合;“四大支撑”是指实施“S2C”数字教育变革,构建“教、学、研、治”四大支撑;“五五策略”是指通过画出“五高要求”路线图、搭建“五大行动”立交桥、弹好“五主协同”合奏曲、跑出“五项改革”加速度、打造“五智教育”金名片。

以求变之勇,重构教育生态。根据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研发—中转化—南制造”总体空间布局,围绕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人才集聚地,高水平建设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高品质学校,开放高校资源、院所资源、平台资源,打通物理边界和行业边界,培育一批具有科学城产业发展方向、高校学科优势、高新发展特点的领头顶尖学校,以“578”教育集团为引领,构建学前“五朵金花盛开”、小学“七仙女下凡”、中学“八匹马赛跑”集团办学新格局,共同描绘“百花盛开、万马奔腾、群星璀璨”的高新智慧教育全新生态图。

二、抢占数字赛道,实施“S2C”数字教育变革

坚持“学生为中心、课程为载体”,主动识变、科学应变,创新构建“S2C”(student to curriculum:从学生到课程)数字教育变革体系,打造“三端两域”新空间。构建基于“个性学、智慧教、科学测、智能评、高效研、精准管”的数字化转型赋能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全面提升全区师生信息素养,变革教育教学模式。

聚焦“S”端,打造新型数字教育新基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学生端”打造“1+3”数字教育新基建。“1”指教育治理新基建,“3”指围绕质量提升、全面发展、特色示范推进数字基建。搭建高新智慧教育平台,集成139个子系统,形成收集数据、覆盖全域的数字大脑;构建AI孪生课堂等4大数字化课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智慧美育等4大应用场景,打造学生“数字成长画像”。以“思政+”“美育+”“科创+”“体育+

打造“全域优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展格局。

扩大“C”端,构建数实融合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坚持以课程为载体,依托“新基建”形成“新资源”,打造“1+3”数实融合教育资源共享体系。“1”指优质资源“蓄水池”,“3”指公共优质资源统筹联动、区内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生成性数据资源精准辅助。借助全国在线名优课程资源1452门,高新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优质资源30余万条,常态沉淀、生成资源课例和试题资源316.3万余条,形成“名校资源一体带动、名师资源双师联动、名课资源集成互动、社会资源开放驱动”生长体系。

盘活“To”端,构建数字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坚持以评价为牵引,打造学生、教师、课堂、学校“四维一体”数字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制定智慧学校、智慧书记校长、智慧教师、智慧课堂、智慧学生“五智教育”评价标准,搭建中小学生素养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中小学数字教育激励机制,打造问题引学、情境创学、活动互学、数字助学、评价优学“五学课堂”教学范式,实施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组建教育共同体20个,“高校+赋能联动、名校+品牌带动”办学格局基本形成。

健全“两域”,保障数字教育矩阵流畅运行。夯实安全要素和师生素养“教育基石”,守牢教育高质量发展“生命线”。健全数字教育安全网络域。升级区级教育城域网,实现全区学校上网实名化、网络统一出口、教育网络“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确保数字教育环境安全、高速、稳定、可靠。建强师生数字素养能量域。开展教师数字素养专项提升活动,加强教师数字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力,全面推广数字化成果。

三、深耕数字行动,构建“教学研治”智慧支撑

贯通“国家—重庆—区级”三级智慧教育平台,整合智慧教学、AI课堂评价、心理测评等系统,形成覆盖“教、学、研、治”全链条的数据网络,构建动态更新的师生数字画像库,为精准教学提供科学循证支持。

一是“精准、高效”的教学支撑。以“学为中心”“素养导向”,创新构建“一体+两翼”新智慧教育“五学课堂”范式,通过“问题引学、情境创学、活动互学、评价优学、数字助学”五大策略,推进“五度评教”“五据评学”,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精准画像”。

二是“自主、个性”的学习支撑。贯通“国家—重庆—区级”三级智慧教育平台,联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共建200余门“数字课程”,与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72所成渝高校联动,通过视频连线、在线教育、网络公开课等,打造“无边界校园”,推行“泛在课堂”,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场景。

三是“多元、智慧”的教研支撑。引入全国优质资源合作共建新优质学校16所,组建八中科学城中学、巴蜀科学城中学、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川外科学城中学等17个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成立“数字助学”联合教研组,实现同步资源、同步教研、同步教学,形成一体化、多元化、智能化研学、研训、研修常态。

四是“多跨、融合”的治理支撑。发挥多部门融合体制优势,通过城市大脑归集的民政、户籍等数据,集成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营养改善等28个子系统,实现学生转学、招生调档、控辍保学、项目评审等一键式管理、“一件事一次办”。

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区域教育样态发生了根本转变,走出一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跨越之路、奋进之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让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育人特色不断凸显,教育品牌活力更加彰显,教育整体质量跨越提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水平到高质量”“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从教育‘洼地’到教育‘高地’”的跨越式发展。

周文杨 作者系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

《人民教育》2025年第11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