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利用“任弼时伟人故里”红色资源,探索出“基因解码—以行践知—融合赋能”的党建路径,从培育“爱乡村、懂农艺、会数智、善经营”的技能型、创业型、乡村治理型新农匠目标出发,不断升级红色效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红色党建+产教融合”。一是对接产业设专业。紧贴汨罗循环经济转型升级和“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需求,学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了以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为核心、智慧农业专业群建设为特色的“一工一农”“一主一特”专业布局,全面增强育人链与产业链的适配性。二是校企合作定方案。学校与本土企业合作制定“德技双修 人人出彩——培育新时代骆驼式工匠”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师生专业技能优势,通过课程互通、师资互认、基地互用、校企互动等路径,校企共建实践育人“练兵场”,深化产教融合。三是抱团发展强内涵。依托党建联盟、本地企业、行业协会、任弼时纪念馆等单位,牵头举办“红色工匠论坛”活动,搭建红色工匠协同育人平台;对接全省涉农中职学校、科研院所、优秀农业企业,牵头成立“湖南省涉农中职学校现代职业教育联盟”。
“红色党建+创新创业”。一是党建引领立红心。叶剑英同志曾评价任弼时同志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任弼时的这种精神被大家形象地誉为“骆驼精神”。学校编撰《骆驼精神的当代传承》读本,开设“骆驼文化必修课”,在专业实践课中嵌入“红色技术攻关故事”;实施“双师浸润计划”,将教师党员赴企业实践成果纳入党建考核指标,明确“课程建设、实践学分、成果转化”等量化标准。二是“三环九步”重践行。以“骆驼精神”为内核,构建“感知—体验—导行”的“三环九步”育人链条,开展田间观摩、双创路演、双创大赛,实现观摩传承、项目锤炼、就业转化闭环,强化知乡、爱乡、兴乡的外化于行。三是依托基地孵项目。在乡村产业集聚区布局“一镇一工坊”,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与湖南香草美人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实施党员创业导师和党员教师“双导师制”,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农产品电商直播真实项目,共建“智慧农业工坊”“农村电商工坊”“非遗工坊”,共同孵化创业项目;建立“专业技能考核+项目成果验收+乡邻满意度”课程评价体系。
“红色党建+乡村振兴”。一是组建乡村志愿服务分队。学校成立乡村振兴党支部,发挥党员教师专业优势,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余人,辐射全市15个乡镇。学校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农民工培训基地、湖南省再就业培训定点单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等相关认证。开展“党建带团建”,在乡村振兴党支部下组建团员志愿服务队,建成“农电”“农商”“农机”“农建”“农养”“农旅”等6支队伍,通过在市域内各村镇建立“红色技能服务站”,不定期开展家电义修、乡村美育等活动,形成“服务—育人—反哺”闭环,以“技术赋能”践行“为民精神”;从“理论学习、文化实践、技术攻关、服务时长”等维度,记录党员团员成长轨迹。二是肩负乡村文化振兴使命。在“大党建”格局下,把专业优势突出、相关性强、实践意义重要的发展点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宣讲、非遗传承、环境清洁等活动,使文明新风吹进每家每户,营造讲文明、遵法纪、讲道德的良好乡村氛围。三是搭建乡村治理人才平台。学校与汨罗市委组织部、汨罗市教育体育局联合出台《汨罗市乡村治理后备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在与高校联合培养的5年制高职专业中,实施村级后备人才定向培养计划。近5年,学校培养了一批旗帜鲜明讲政治、热爱“三农”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乡村治理后备人才。学校2021年入选湖南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2024年获评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
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脱乡化”“离地化”“远土化”的问题,学校从精神内核、实践载体和长效机制入手,通过探索文化传承与党建创新的深度融合,正在实现“培育一个新型农匠,激活一批乡土人才,服务一群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美丽一片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图景。
(作者系湖南省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5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