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留学骗局“七十二变”?一文教你见招拆招

发布时间:2025-08-11 作者:李仲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海外留学生活中,由于信息渠道有限,对新环境规则不熟悉,且与本地社会支持系统联系薄弱,留学人员在面临各类潜在风险时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这些风险既包括不法分子利用这些特点精心设计的各类骗局,也涵盖了租房、打工等日常生活中更易发生的权益受损问题,给同学们的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都带来了严峻挑战。

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时刻关心并服务于广大留荷学子,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并处理了大量相关求助。本文立足于我们的实践经验,对当前几类高发的针对留学人员的典型骗局进行深度剖析,拆解其背后的共同逻辑与心理陷阱,为同学们提供一份切实有效的防范参考。我们相信,增进了解是有效防范的第一步,而构建一个信息通畅、守望相助的社群,则是我们抵御一切风险最坚固的盾牌。


image.png

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组织心理健康和平安留学讲座

利用“权威”的心理陷阱:冒充官方机构

在所有骗局中,冒充官方机构无疑是剧本最严密、危害性最大的一类。诈骗分子精准抓住留学人员身处异国、对权威机构怀有天然敬畏与信任的心理,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步骤,引诱受害者一步步陷入信息孤岛,最终任其摆布。

类型一:冒充中国公检法/使领馆的“跨境追捕”。此类骗局是针对海外留学人员群体的一种典型手法,其开端往往是一个伪造的官方来电。诈骗分子能够准确报出受害者的个人信息以获取初步信任,随即以严厉口吻,指控其涉嫌“跨国洗钱”等严重刑事犯罪,使其瞬间陷入恐慌。为进一步施加心理压力,诈骗分子会通过加密聊天软件,向受害者出示伪造的警官证、逮捕令等文件。在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证据”和不容置疑的威吓下,受害者的心理防线极易被击溃。此时,诈骗分子会以“案件涉密”为由,严令其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这是整个骗局最关键的一步。在被彻底孤立、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受害者的判断力会被严重削弱,最终被诱导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以“配合调查”,从而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

类型二:冒充本地执法机构的“即时罚单”。冒充本地官方机构是另一种常见变体,这类骗局往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此更具迷惑性。常见的形式包括短信或邮件通知,声称有包裹被海关扣留须缴纳关税,或签证状态出现问题须支付罚款等。诈骗分子甚至可能利用学生正在等待包裹的精准时机发送诈骗信息,诱骗其点击附带的链接,这些链接通常会导向一个足以乱真的仿冒政府或物流网站。在支付环节,需要警惕的不仅是购买礼品卡、加密货币这类明显的危险信号,也包括那些看似正规的在线支付页面。因此,在任何非官方手机客户端或不熟悉的网页上输入银行信息前,都必须对收款方和网站域名进行再三核实,这一点至关重要。

应对此类诈骗,请牢记“黄金法则”:任何真实的政府、警察、司法或领事机构,都绝不会通过电话或邮件指导你转账汇款来解决问题。这是识别此类骗局颠扑不破的真理。

破局只需两步:挂断、求证。无论对方的身份听起来多么权威,说出的信息多么准确,请即刻挂断电话或关闭网页,然后通过官方网站等公开渠道,找到该机构的真实联系方式,主动致电核实。只要做到这一点,骗子的所有心理战术都会不攻自破。如果遇到实在拿不准的情况,不要独自判断。请立即通过可靠的联系方式向本地学联、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或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寻求帮助和核实。

利用“信任”的金融陷阱:私下换汇

如果说冒充官方的骗局利用的是我们的“敬畏”,那么私下换汇的陷阱,则是利用我们的“信任”。在各类留学人员社交群里,“实时汇率,无手续费”的换汇广告屡见不鲜,看似为手头紧张的同学提供了便利,实则暗藏巨大的金融与法律风险。

在学联接到的众多求助中,私下换汇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种是直接的财产诈骗。例如,在近期一起真实案例中,两位同学在换汇群组中与一名伪装成“学长”的诈骗分子取得联系。按照对方要求先行将人民币转账后,诈骗分子随即发送了一张伪造的银行转账截图,声称交易正在处理中。当受害同学因迟迟未收到外币而产生怀疑时,诈骗分子则以截图中银行卡号被故意输错一位数字为借口进行拖延,并最终将两位同学拉黑。更严重的是,诈骗分子还会盗用受害同学的微信头像和昵称,在群内故技重施,企图扩大诈骗范围。

另一种风险则更加隐蔽,也更具破坏性。部分同学虽然通过私下换汇成功收到了外币,但其银行账户却在几周后突然被冻结。在与银行沟通后才得知,他们收到的款项是来源不明的“涉诈资金”,自己的账户已被警方列为“洗钱风险账户”而被调查。为了节省一点手续费,却无意中卷入犯罪链条,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自证清白,可谓得不偿失。

此类骗局的根源,在于对“社交信任”的恶意透支。诈骗分子利用本地二手群、校友群等半熟人社交圈,将高风险的金融交易包装在“同胞互助”“校友情谊”的温情外衣之下,诱导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将对社交身份的信任迁移到对其金融信誉的信任,从而绕开正规渠道,落入骗子的陷阱。

此外,私下换汇还有潜在的法律风险。尽管在许多国家,个人间小额、非商业性的换汇不一定构成刑事犯罪,但只要换汇行为涉及人民币并通过境内银行或支付平台转账,就仍然属于中国外汇管理部门的法律管辖范畴。而更严重的风险在于资金来源的未知性,一旦接收了来自赌博、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黑钱”,个人极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洗钱犯罪链条中的一环,给自己的人生信誉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

应对此类诈骗,只需牢记:划清“社交”与“金融”的界线,社交平台是用来交朋友、分享生活的,绝不是进行金融交易的场所。

同时,在决定私下换汇前,建议大家冷静权衡其中的利弊。为了一点汇率上的优惠,而将自己的资金安全与法律清白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请务必坚持通过银行、持牌换汇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换汇。

image.png

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办中荷青年交流会活动

租房与打工中潜在的权益风险

除了上述精心设计的骗局,在日常的留学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常规操作”,也可能暗藏着侵害我们合法权益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源于我们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以及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妥协,因此更需要我们主动学习,提前防范。

租房是海外生活的头等大事,也是最容易遇到权益纠纷的环节之一。从寻找房源开始,就需要警惕“假房东”与“幽灵房源”类诈骗。这类诈骗分子常以低于市场价的优质房源为诱饵,有时甚至会短期租下真实公寓带你实地看房,但在你支付大额押金后便消失无踪。即便成功入住,一份以外语写就、动辄数十页的租房合同也常因其语言门槛而导致同学们疏于细读,这就给其中可能暗藏的不合理条款留下了可乘之机。例如,模糊的维修责任划分、高额的提前解约罚金,或是关于房屋正常损耗的不利定义,都可能为租约结束时的纠纷埋下伏笔。

租房问题之外,学生兼职也是权益侵害的另一高发领域,各类针对留学生群体的侵权行为在兼职工作过程中屡见不鲜。一些不法雇主,特别是某些中小型服务企业雇主,会利用留学生对当地劳动法不熟、急于赚钱的心理,通过提供远低于法定标准的“现金工”、设置“无薪试工”陷阱等方式进行剥削,甚至以影响其居留身份相威胁,让权益受损的同学“敢怒不敢言”。除了这些来自雇主的直接侵害,因不熟悉当地规定而无意中触犯学生签证的严格限制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例如超出学生签证所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长,或从事部分国家学生签证所禁止的“自雇”类工作等。因此,在参与像外卖、网约车等通过平台接单的零工经济前,必须留意其法律身份的界定,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签证规定,为自己的留学生涯埋下重大隐患。

应对此类日常生活中潜在的权益风险,须牢记三大关键词:核实、存证、懂法。这不仅是避免纠纷的有效方法,更是发生问题时维护自身权益的坚实基础。

具体而言,在租房和求职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房东、中介或雇主的资质与信誉。签署任何合同前,仔细阅读条款,必要时可寻求学校的法律援助服务。同时,养成留存证据的习惯也至关重要,无论是入住时拍摄详细的房屋状况照片,还是工作时记录准确的工时,并保存好所有相关的合同与沟通记录。归根结底,主动了解并学习当地关于租客权利、押金保护、最低时薪以及国际学生工作限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的根本前提。

从个体防范到社群免疫

回顾这些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所有骗局与陷阱的根源,都在于犯罪分子利用了我们在特定阶段所面临的信息差与社交孤立。无论是伪造的权威,还是伪装的友善,其最终目的都是将我们从正常的信息网络中剥离出来,使我们成为孤立无援的个体。

因此,学联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努力成为一个可靠的信息枢纽与强大的支持网络。我们不仅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学术活动,更致力于通过及时的信息发布、专业的资源对接,将一个个分散的个体紧密联结成一个信息灵通、守望相助的可靠社群。

我们真诚地希望,每一位留学人员都能成为这张安全网络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主动学习,对危险信号保持警觉,更重要的是,当你心中感到一丝不安或怀疑时,请永远不要选择独自面对。保持连接——与学联、与学校、与你信任的家人朋友保持紧密连接,这是我们抵御一切未知风险的最强护盾。(作者 李仲毅就读于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职业发展部特别助理。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8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