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实习的第一周,我最大的体会是:这个世界,远比我想象中更加复杂。
每天穿梭在联合国庄严的走廊间,我听着各国语言交织,眼前是世界各地的议题和冲突。这里是全球治理的核心之一,是我曾仰望的理想之地。但也正是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现实的沉重——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明,仿佛头顶上都有各自的“进度条”,走在完全不同的节奏上。
有人仍生活在热带雨林深处,靠捕鱼为生;有人在战火中流离失所,连夜逃亡;有人在荒漠边缘挖井,只为能喝到一口干净的水;还有一些地方,女孩不能上学,不能触碰电脑,被迫结婚生育,活成了一个个没有名字的人。多样、真实,但也不平等。置身其中,我渐渐意识到——在我迫切地想要“帮助”这个世界之前,真正应该学会的第一课,是“看见”他人。
作者与科菲·安南的画像合影(作者供图)
这个想法,在我意外刷到一条视频的时候被印证。
某天,我在抖音上刷到了“杜克”和“一哥”的故事。视频中,中国博主杜克在旅行中偶遇了一位孟加拉国人力车夫“一哥”伊卜拉辛。他的身份看似普通,但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国际局势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谈起本国的贫困与落后,语调平静却一针见血。他讲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没有自怜,反倒充满了乐观与尊严。镜头之外,他的善良与质朴打动了无数观众;而对我来说,那一刻,他更像一面镜子,让我重新审视我们每天在联合国办公室中讨论的“人道主义援助”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最无法忘记的,是他的一句话。
当杜克问他为什么总是沉默寡言时,他笑了笑说:“我就像地铁一样,没有人会和地铁说话。”
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比喻,却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沉重地切进我的心里。
我们在联合国里谈论“赋权”“平等”“尊重”,努力起草着一份份美丽的Declaration(宣言);但在Declaration之外的世界,无数人像“一哥”一样被忽视、被边缘、被视而不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维持生活的体面,却从未真正被“听见”或“理解”;他们是城市的地铁,承载着庞大的重量,却没有一点声音能被听见。
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宿命感——一种对不公无力回天的痛感,也是一种对自身位置的深刻质疑。
在联合国的工作中,我每天都能听到同事和上司在讨论:我们如何用数据、报告、评估体系去量化“人道主义援助”的成果?我们如何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路径?但当我把这些理性冷静的讨论,与“一哥”的那句话放在一起时,我忽然感到一种强烈的失衡。
我坐在联合国光鲜的写字楼里,心里却反复追问:我所做的这些工作,真的有推动我心中那份关于和平与人类尊严的理想吗?我们真的理解了那些“援助对象”在想什么吗?我们在“帮助”之前,有没有真正“看见”他们?
但这并不是一种让我选择放弃的无力感。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不完美与困顿,让我更清晰地看见了自己为何而来,又为何不能离开。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理想主义之花,并不总在聚光灯下盛放;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在这个世界最隐秘、最沉默的角落里生根发芽。于是,在面对那些看似无法撼动的现实时,我没有退缩,反而生出一种更深的执念与责任感——我不再把所做的工作当作“履行任务”,而是将它视作一次次靠近人性、理解世界的旅程,是我愿意持续投入、不断学习、永不麻木的理由。
正是在这个夹缝中,我学会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我开始明白,“改变世界”的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举动,不是站上联合国大会演讲台,也不是拯救一个国家的命运。它也许只是一次倾听、一句回应、一个目光的对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最微小但最真实的连接。
我主动承担起一些与难民事务相关的文档编辑与资料归档工作。虽然只是“幕后”的任务,但我开始认真阅读每一份个案报告,尝试从那些细节中“看见”个体——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愿望。他们不是“数据”,他们是“人”。而我终于开始理解,联合国的工作,或许就是无数人一起,用理性守护人性的努力。从“人”出发,既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终点。
这段经历成为我在美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和眼界,更触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一个体制、规范、权力交织的世界里,我学会了如何不忘本心:保持真诚,保持敏感,保持愿意看见的能力。
我常常提醒自己:无论未来身在哪个国家,以什么样的身份,都要努力去“看见”别人,不以“援助者”的姿态,而以“共情者”的方式。只有真正“看见”,我们才不会轻易划下界限、贴上标签、默然转身;要保持“看见”的能力,不是俯视,不是评判,而是带着真诚,去理解每一个与我不同的人,建立genuine connection(真实的连接)。如果有一天,我能让世界多一点点温柔,抑或是少一点点痛苦,那么这段旅程,就已经足够值得。
我开始明白,“改变世界”不该只存在于宏大叙事之中。它也许从不是一项雄伟的工程,而是一种微小却持续的努力——努力去“看见”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尊严和痛苦,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们一点回应。哪怕只是讲述他们的故事,也是一种力量。(作者 雷若澜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犯罪科学专业,现于联合国政治和建设和平事务部实习)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8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