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公园的冰面覆着薄霜,我攥紧手套站在冰场边缘。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隔着白雾朝我笑,他们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大声喊着:“李老师,快来呀!”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学生,现在是我在塔夫茨大学中文部实习的第八个月,依然记得初踏冰场时鞋底传来的震颤。想起去年8月刚落地时,查尔斯河畔的晚风还裹挟着暑热。到了1月,河面早已封冻,寒风阵阵。我是一个南方姑娘,对“冰天雪地”的认知尚停留在课本插图上,而此刻冰刀划出的每道弧线都在瓦解着某种与生俱来的怯意——
“就像企鹅走路!”这是一位蓝眼睛学生在耐心向我示范。他的汉字是全班写得最工整的,每次都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小时候学过轮滑,但膝盖还是不由自主地颤抖。这时,加拿大长大的“冰雪小子”突然举着手机凑近:“李老师第一次摔跤必须拍下来!”引得大家哄笑起来。他是华裔,但不常去中国,可是他讲述的中国回忆总是那么温暖有趣……
冰场上的“相互扶持”
冰面倒映着不远处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的金色尖顶,学生们轮流充当我的扶手,快门声与欢呼声在零下10度的空气里结成冰晶。当我能独自滑出完整圆圈时,余光瞥见冰场一角,毫无滑冰经验的同事小胡正被两位陌生女孩架着缓缓移动。她们的手臂交缠成临时护栏,三人摇摇晃晃像连体企鹅。这些细碎的温暖,悄然融化着异乡的冰层。我想起去罗德岛那天——那是我第一次离开波士顿,在普罗维登斯公交车站,正为没有提前准备乘车零钱而焦头烂额,忽然有位银发奶奶举着一小叠美钞走来。她将纸币塞进我的掌心,温柔地说:“For you,girl,have a good trip!”我连连道谢,身后老爷爷那句“That’s my money”的调侃,让早秋倏然回暖,空气就像罗德岛的水果派一样清甜……
虽然户外冰场寒风凛冽,但我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回程经过灯塔山,砖红色建筑群浸在淡金暮色里。路过一个街口,热心的学生小美指着蓝制服女孩们向我介绍:“她们是Girl Scout(女童子军),美国女孩的成长课,你一定要尝尝薄荷味的巧克力饼干。”小美从小在波士顿长大,经常给我介绍“美国特色”,比如什么是fraternity(互助会),Black Friday应该去哪儿购物,也不时提起她的“老家”安徽,她说在那儿度过了好几个愉快的暑假。
“来,尝一下吧。”言语间,一旁的丽丽递上一盒刚买的饼干。她话很少,但经常面带笑容,很喜欢鸟类,给我展示了她拍到的可爱小鸟。她学习特别认真,汉语口语练得十分好。我笑着接过一块饼干,薄荷巧克力在舌尖化开的瞬间,波士顿的冬天突然有了温度。
8个月来,点点滴滴的善意如春藤蔓生。初到波士顿,踏上绿线地铁时,我尚是个裹着文化茧衣的异乡人。那天,全美最古老的地铁轰鸣着驶过查尔斯河,忽然有位戴红袜队帽的中年人凑近:“你们是中国人吗?”我笑着点点头,他得意地展示仅会的两句中文“你好”“你美丽”,又认真跟我学“很高兴见到你”。当被问到来波士顿做什么时,我谦虚地说,来教汉语,but just TA(Teaching Assistant,即教学助理)。他严肃地摇头:“不要说just,这是baby word,你教我汉语,你是professor!”
文化的坚冰总被意外焐化。我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汉语教学中,把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融入每一堂课:教课文《神女峰的传说》时,用三峡大坝的照片引出家乡宜昌的山水;介绍中国传统女装之美,我手拿马面裙进行示范,学生们捏着裙摆上的刺绣惊呼“像摸到了云朵”;讲解中国交通时,选取高铁线路图和茶马古道地图对比,引导学生对“现代交通快还是古代浪漫”展开激烈的讨论……文化沙龙、中文桌子、汉字班、夜班课、一对一以及中华宿舍,这些讲台时光,让我学会了从学生的眼睛里寻找教案的答案。那些绞尽脑汁的深夜,最终凝结成学生课堂上跳跃的灵光——原来文化破冰的密码,就藏在“为什么”和“怎么办”之间。
这份成长不仅发生在教室里。如今我的手机存满跨越经纬的照片:去纽约的大巴上,邻座的香港阿姨听说我是中国人,开心地告诉我,她最喜欢的歌是《月亮代表我的心》;迈阿密街边售卖纪念品的非洲裔小哥,看到我的黑头发黄皮肤,突然蹦出“你好”,和我热情握手并送给我一张他的音乐专辑;费城独立宫前,戴着墨镜的警卫和我分享着他充足的汉语储备,仿佛一段悦耳的说唱;在华盛顿特区,樱花缀满枝头,漫步在潮汐湖边,感受着美国的历史与文化,收获了大量的笑容和真诚的赞美。
作者
此刻我坐在书桌旁,任由思绪涌动。从初来乍到的新奇,到之后团圆时分的想家失落,再到结识一大群好朋友,真正地成长……忽然,再次感受到和学生们一起在草地上聊天时的清风,听见在冰场相互搀扶前进时的笑声,看到在火锅腾腾热气中艾米夹给我的第一片涮羊肉,想到春节时学生带来的芝士蛋糕,与我们准备的猪肉白菜饺子在餐桌上和平共处……
这一刻,我真正领悟了——语言和文化从来不是高墙,而是破冰的船。在波士顿的几个月,我以五千个方块字作桨,慢慢划开文化隔阂的冰层。当学生们准确地把“北上广深”标注在地图作业上,当陌生人的一句“你好,中国”点亮异国街道,我知道那些破冰时分溅起的水花,终将汇成连接世界的春潮。(作者 李子怡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曾于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塔夫茨大学中文部实习。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8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