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美国高校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启示

发布时间:2025-08-11 作者:楚晓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时代要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简称“伯克利”)、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简称“宾大”)、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简称“麻省理工”)等高校的校友创业人数较多且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这离不开学生资助项目的支持,大学生通过参加相关的项目能够直接获得资金收入或资金减免。本文将分析美国5所高校中以“双创”为导向的学生资助项目的运行情况,为我国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提供借鉴。


image.png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业门户(Berkeley Gateway to Innovation)官网首页

以“双创”为导向的项目运行实践

伯克利、斯坦福、哈佛、宾大、麻省理工等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展现出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学生资助体系、资金来源渠道、资金配置机制、资助项目转化等方面,这些共性特征有效促进了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是学生资助项目名目繁多,形成奖助结合的资助体系。

美国高校通过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平台,设立多种多样的学生资助项目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通过“奖优”“助困”两个方面资助最值得资助、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充分发挥引导、育人作用。

“奖优”主要是通过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设置奖金,对在创新创业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以鼓励学生未来在创新创业中有更积极的表现。例如,哈佛创新实验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s,i-lab)面向哈佛学生、校友及其附属机构设立的全球创业竞赛——“校长杯”创新挑战赛(President's Innovation Challenge)奖金总额为51.5万美元;麻省理工创新中心(MIT Innovation)设立了10万美元创业大赛(MIT $100K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等。

“助困”主要是为创新创业中急需资金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以使创新创业活动更顺利地推进,如学费补助、贷款减免、种子前轮融资等。例如,伯克利的创业门户(Berkeley Gateway to Innovation)设立的创业入门资助(Intro to Lean Startup:NSF I-Corps Method),可为参加创业入门项目的学生提供学费补助;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贷款减免项目(Rock Center Loan Reduction Program),可为学生创业者提供一次性贷款减免奖励;哈佛奥尔斯顿风险投资基金(Allston Venture Fund)则会为其学生领导的高潜力、高影响力企业提供种子前轮融资(Pre-Seed Funding),奖励金额为1万-10万美元。

二是资金来源多元,政府、基金会、风险投资等共同参与。

首先,政府支持是获取创业资金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美国政府推出了多种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补贴。例如,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促进创新小企业的研究和研发,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STTR)链接研发与创新商业化。这两个计划的资金由美国农业部、商务部、国防部、教育部、能源部、卫生公众服务部、国土安全部、交通部、环保署、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科学基金会等11个联邦机构提供。同时,不同的机构也可以单独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例如,伯克利“快速跟进创始人竞赛”(FastTracking Founders Competition)的奖金来自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而“创业入门资助”(Intro to Lean Startup:NSF I-Corps Method)项目则受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

其次,基金会是有效动员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最常见的资金来源为捐赠,包括个人捐赠、企业捐赠等。作为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往往强调非稀释性(Non-dilutive Funding),即大学生在获取基金会资助的同时不需要让渡自己的利益。例如,哈佛的“校长杯”创新挑战赛由贝尔塔雷利基金会(the Bertarelli Foundation)支持;宾大的创业实验室奖项和项目(Venture Lab Awards and Programs)由宾大沃顿创新基金(Penn Wharton Innovation Fund)支持,该基金由阿尔贝托·维塔莱(Alberto Vitale)捐赠设立。

最后,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初创期的中小型企业,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一般在创业初期投入,待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回报。成功退出,是风险投资获得回报的关键。同时,风险投资资金的运行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兼具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的特点。例如,伯克利的加州创新基金(California Innovation Fund)就是一种兼具私人和公共特点的新型风险投资基金(Shared Carry Private/Public Venture Capital Fund),其将50%的投资收入再投资到高校,形成良性的风险投资循环;哈佛奥尔斯顿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的种子前轮融资采取“未来股权简单协议”(Simple Agreements for Future Equity)的形式,即对当前公司进行现金投资并在未来某个特定事件(例如A轮融资)发生时按照折扣价将投资款换算为股权。

三是资助项目类型多样,并以竞争性项目为主。

美国高校学生资助项目主要可以分为普惠性资助项目和竞争性资助项目两类。普惠性资助项目是非竞争性的,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普遍性的资助。例如,麻省理工的“沙盒创新基金”项目让任何麻省理工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和体验创业精神,只要学生有创新创业想法都可以参与此项目。该项目所有资金都是非稀释性的,学生最高可获得2.5万美元的资金资助。竞争性资助项目则是通过设置一定条件,对达到条件的学生进行资助,最常见的形式为通过竞赛以科学配置资源。

纵观美国各高校的学生资助项目,以竞争性资助项目为主。例如,哈佛的“校长杯”创新挑战赛每年举行一次,分为初赛、半决赛和决赛,最终获奖者获得2.5万美元或7.5万美元奖金;麻省理工的10万美元创业大赛由一系列不同的、越来越密集的竞赛组成,分为第一场比赛(Pitch)、第二场比赛(Accelerate)和最后一场比赛(Launch)三个环节;哈佛商学院的贷款减免项目则是向有限数量的、即将毕业的创办营利性企业的学生创业者提供一次性贷款减免奖励,最高可达2万美元,以减轻学生教育债务偿还负担。

四是资助项目受益范围较广,覆盖全校学生和创新创业全过程。

一方面,美国高校学生资助项目受益范围较广,可覆盖全校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高校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例如,宾大沃顿创新基金对当前在校攻读学位授予课程(学士、硕士或博士)的所有在校生开放;哈佛创新实验室(i-Lab)的学生创新实验室(Student i-lab)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业想法提供支持,即全校学生均可参与学生创新实验室的相关活动。

另一方面,美国高校学生资助项目可覆盖创新创业全流程,从最初的创意萌发到最终的成果转化都有各类资金支持。具体来讲,创新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大体包括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由不同性质的资金支持。创新初期一般由基金类等偏公益性质的资金资助,后期则更多由风险投资等追求利益回报的资金进行创新创业支持,最终形成全链条从创意到市场的全方位支持,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例如,伯克利将创新创业分为构思(Ideation)、早期形成(Early Formation)、加速(Accelerate)、规模化(Scale)等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资助项目来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

五是资助项目有效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目前,美国高校学生资助项目通过联动学校与外部市场,将学院、资本、社团、创业服务等协调统一,使创新成果能够及时得到转化,提高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哈佛创新实验室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资助成立公司5000多家,融资超过70亿美元;哈佛2024年“校长杯”创新挑战赛、社会影响奖学金基金、星火助学金、奥尔斯顿风险基金等学生资助项目,主要涉及教育与学习(Education and Learning)、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Biotech and Life Sciences)、数字健康(Digital Health)、教育科技(Education Technology)、医疗保健(Healthcare)、医疗仪器及硬件(Medical Devices and Hardware)等领域,以期用创新思维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有效推进学生资助项目的经验分析

美国高校学生资助项目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不同主体明确的功能定位、学校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和校内外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各方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学生资助项目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

首先,“社会主导、高校主动、政府协调”的功能定位,促使社会资金积极主动参与学生资助项目。

社会、高校、政府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行为策略,三者形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局面,共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资本应积极参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创新创业具有很强的实践属性,源于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发展。社会各界应明确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高创新创业的市场价值。从高校角度看,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执行者,高校应积极主动寻求社会创业资源的支持和帮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关注和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从政府角度看,政府可给予社会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政策,搭建相关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其次,“课程构建、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为学生资助项目有效运行提供条件支撑。

美国高校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如科学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有效的实践平台等,都是学生资助项目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支撑基础和有利条件。

丰富的课程资源为美国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哈佛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资源主要由商学院的专业性创业课程和其他学院的融合性创业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专业性创业课程构建了一套“必修、选修相结合,各级各类项目全覆盖”的课程体系;融合性创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创业课程主题,并打通了各学院间课程注册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强大的师资队伍能为学生提供各类创新创业指导。例如,斯坦福除了拥有强大的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队伍外,还聘请了资深创业者、企业高管等组成顾问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咨询。此外,校内外实践平台能使学生在尝试和试错中不断成长。例如,麻省理工有众多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平台和项目,如技术许可办公室、创业咨询中心、创新创业俱乐部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这些丰富的资源是美国高校学生资助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

最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学生资助项目实现良性循环。

“四链”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者、创业项目、资金置于同一时空,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美国高校基本都处于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中,能够不断激发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力。同时,高校又是区域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实现科技、产业、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斯坦福处于硅谷的心脏地带,与硅谷的科技巨头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学生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科技和创业资源。加之完善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能够为斯坦福学生资助项目的推进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使其项目成果能够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产业的发展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探索前沿科技的实践平台。在这种“四链”融合中,实现了学生资助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借鉴与启示

美国高校以“双创”为导向的学生资助项目的运行经验,可为我国学生资助项目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以更好地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

一是丰富学生资助项目类型,加大对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可进一步提高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与创新创业相匹配的“奖优”“助困”相结合的学生资助体系;通过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搭建专门的捐赠平台,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等措施,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同时,完善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创新风险投资的运行模式,引导风险投资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

二是优化学生资助项目内容,推动形成全校性创新创业氛围。加快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例如,扩大资金覆盖范围,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创新创业资金的资助;丰富项目形式,使资金可用于创新创业全过程,并特别注重前期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样化、多维度的项目评价体系,构建涵盖自主创业率、创业项目数量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其实践服务能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是提高学生资助项目成效,促进形成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建立高校、政府、市场的联动机制,压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推动市场力量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顺各方的权责利关系,重塑政府、高校、市场间关系,实现多方共赢。同时,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提高创新创业相关经费的使用自主性。此外,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特点,引导建立多元化创业投资主体,不断创新资金运行机制,促进风险资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对接,并健全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实现资金链的良性循环。(作者 楚晓琳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地方普通高校财政投入不均衡性研究”[项目编号:GYJ2022064]的研究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8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